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歌神”许冠杰献唱感动母校港大 三度“安可”

2012年02月09日 11: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2月9日电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 “Sam,Welcome back!”香港“歌神”许冠杰的音乐传奇横跨三个十年,自1971年从香港大学毕业后,一直未重返校园的他,8日获港大邀请,带同吉他,与长子许怀欣首次重返母校献唱,数百校友到场支持,他细味当年港大生活点滴,反应劲爆,要三度“安可”(Encore)。

  香港大学露天的中山广场上,各年龄层校友数百人席地而坐,站着聆赏的乐迷里三层、外三层,邻近的教学大楼窗户中探出一个个脑袋,港大校长徐立之亲自欢迎这位70年代港大人、“广东歌之父”许冠杰登场。今年适逢港大百周年庆典,许冠杰创作乐曲《明我以德》献给母校。

  “能够在高尚学府唱这么市井的歌,好爽。”许冠杰的经典歌曲有很强烈的香港本土色彩,大多以方言入词,描写市井文化,针砭时弊,被赞为“打工仔喉舌”。

  “我吔呢班打工仔,一生一世为钱币做奴隶”,一曲《半斤八两》,将打工仔劳碌糊口描写到位;《浪子心声》中一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是港人挂在嘴边的劝世格言;歌词俗气但字字传神的《打雀英雄传》,是港人竹战必唱之曲。

  作品《铁塔凌云》被流行文化学者认为是广东粤语流行曲(Canton Pop)的揭幕之作,带来了香港唱片工业的起飞。

  许冠杰说,哥哥许冠文当时环游世界大发感触,认为大千世界虽好,唯自己的家乡最值得珍惜。哥哥为此作了一首英文诗,翻译成粤语,许冠杰逐句“嵌入”曲,被誉为“港歌”的《铁塔凌云》由此诞生。

  1960年代的香港,高等教育尚未普及,港大生许冠杰可谓社会精英。投身娱乐圈,以“难登大雅之堂”的方言入词,思考香港、世界的大转变,许冠杰多少有些“反传统”。

  “大学教我怎样做人,当机立断、利用时势,不读大学就不知道了,”许冠杰说:“但不要以为大学生很斯文。”青年许冠杰热爱音乐、自由,崇拜披头士、猫王,是打扮夸张的“前卫青年”,他蓄长发、穿窄得不能再窄的裤子,常被认为是小流氓。

  有一天,他正在港大饭堂吃饭,一个“四眼仔”跑过来,怒气冲冲地说:“你穿成这样,还上什么大学啊!”

  曾著书以社会学角度剖析许冠杰及其作品在香港流行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的港大社会学系副教授吴俊雄表示,许冠杰1968年入读香港大学的时候,香港社会腾飞,但资源短缺,老牌名校港大招了不少“表面不精英”的学生,入读心理学系的许冠杰就是“不精英”的学生之一。

  “许冠杰在港大,介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他只是‘客串’当一下港大学生。”当年与“歌神”一起玩音乐的好兄弟、港大校友姚医生说,许冠杰与众多精英大学中的平民学生一样,要出去跑兼职津贴学业,而许冠杰的情况特别夸张。他读书时已小有名气,固定在电视台、电台做节目,又兼职唱民歌赚钱,“一个星期里,有五天在做兼职,余下两天当学生。”

  许冠杰在苏屋村长大,“过着很草根的生活”,常与一班港大同学,结伴在港大山下的水街戏院看电影,吃平民美食潮汕“打冷”,大呷啤酒,讲着粗口,“没有人会相信我们是大学生!”正是因为这些平民轨迹,许冠杰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生活化作品。

  谈及校园生活,他最难忘宿舍利玛窦堂(Ricci Hall)一班好兄弟。他们经常一起敲打碗碟,创作音乐,也经常一起在利玛窦堂“眺望”对面何东夫人纪念堂女生宿舍的女同学。“R-I-C-C-I,Ricci!”许冠杰动情地与今天利玛窦堂的“小师弟”一起唱起“舍歌”。(记者 茹萦莹)

【编辑:吉翔】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