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街两制"见证衰落 百年中英街期盼转型"中兴"

2012年06月27日 02: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资料图:中英街  

  中新社6月26日电(香港回归15年)“一街两制”见证衰落 百年中英街期盼转型“中兴”

  中新社记者 江家岱

  初夏的晌午,一阵大雨后,阳光透过远处的榕树叶散入桥头。老翁静静地躺着,2个伙计摆弄着新送来的中成药,为进口洗发水贴上特价标签。“老板,来箱益力多。”他微微坐起,指了指门口,“自己拿吧,还是那个价。”嘴里嘟囔了一句:“又是益力多。”

  很难想象,眼前的日用品小市场曾创下单月黄金饰品销量1吨的神迹,昔日的购物天堂随着香港回归后内地居民自由行的开放已日渐式微。“中英街的兴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一街两制赋予了它新的文化价值,只有进一步打通旅游死角,边贸禁区才可重生。”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孙霄对中新社记者说。

  改革开放伊始,250米的小街先后经历了黄金热、电器潮、数码产品风。香港回归后,华英分治演变为“一街两制”,双方互相依存,形成了独特的商贸经济。但好景不长,2003年香港开放内地居民自由行,加上非典冲击,中英街曾一度出现了“十室九空”的场景。

  “非典爆发恰逢自由行解禁,整条中英街十室九空。就算月租低至4至5千元(港元,下同),仍有大量店铺关门大吉。”港商叶青为2000年在中英街开铺,主营进口保健品,他回忆称:“当年金行一天可赚100多万元,都用箱子来装钱。那个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直至2008年,港币对人民币出现汇率倒挂,出于对港货的信心,大批深圳市民南下抢购日用品。香港的奶粉,尿片,酸奶(益力多)甚至方便面,成为稀缺资源,中英街才嗅到了一丝久违的商机。

  尽管非中英街居民每月只可入街一次,家住福田区的夏女士仍20年如一日坚持到中英街采购,她说:“香港质量有保证,价格又比深圳便宜,买个放心吧。”

  杂货铺走到尽头,已是香港地界,“擅入香港区域可能会被拘控”的碑文醒目可见,身穿制服的阿Sir仔细检查每一个过路人。回归后,内地居民一律不得进入港界,而港人亦须持特区政府签发的禁区纸方可进入,中英街(港界)成为了禁区中的禁区。

  漫步港方禁区,往来阡陌者寥寥无几,偌大的街市只有一个鱼档维持营业,不到下午一点就收檔回家了。“没有人来买东西了,只有一天坐到晚了,你也能看到,整条街人气不旺。”客家老伯郑先生1965年就来此开设药铺,现时每日营业额不足200元,除去约3000元的月租,勉强维持生计。

  “回归15年,中英街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一方面内地经济崛起,另一方面过于严格的边境管理自我封锁了转型的可能。”新界沙头角区乡事委员会主席李冠洪向记者吐露了他的心声。

  在他的脑海中,禁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中英街的历史沉淀以及多个世界地质公园,只需像罗湖一样设置正式的出入境口岸,两地游客均可在中英街开启全新的历史文化之旅。李冠洪建议恢复原先的“中兴街”名号,寓意旧街“中兴”,打造新一代休闲旅游胜地。

  穿过狭小的商铺区,一栋全新的欧式酒堡矗立眼前,配合路边整齐的梧桐树,宁静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为数不多的游客列队于博物馆旁的警示钟前,细细回味着中英街百年来的沧桑变迁。(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