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急市民所急 香港施政报告碰触深层问题

2013年01月17日 08:4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急市民所急香港施政报告碰触深层问题
梁振英首份施政报告亮相,以一幅青少年在绿地上奔跑的照片为封面。
市民在时代广场的户外电视屏幕下,关注梁振英宣读《施政报告》。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1月16日发布任内首份施政报告《稳中求变 务实为民》,阐述特区政府2013年工作方针,针对香港的深层次问题,勾画未来五年的工作纲领。

  梁振英表示,解决房屋问题是本届政府的首要任务,促进经济发展是政府的首要目标。香港有优厚的自身条件和机遇,只要加以善用,香港可以更上层楼。

  急市民所急

  踏出解决问题第一步

  施政报告筹备早在去年已经展开,梁振英在筹备期间参加超过20场咨询会,并走访基层直接与市民等社会各界代表交流。“我在花园街大火后探望过住在附近劏房的两母女,探望过深水埗睡在天花板一个吊箱里的青年人。”梁振英在立法会宣读施政报告时说,“他们的困境是我们大都市璀璨背后的阴暗面。”

  房屋问题是香港社会目前最受关注的问题,在这次的施政报告中也占最大篇幅。针对香港房屋的核心问题——供应短缺,梁振英以加大力度增加供应来回应。

  未来港府将多管齐下提供公屋、居屋,协助基层上楼、中产置业。目前已掌握的土地可供2012-2013年度起的五年内落成约7.5万个新公屋单位,以及在2016-2017年度起的四年内落成约1.7万个新居屋单位。私人住宅市场方面,未来三至四年,一手市场预计可提供6.7万个单位。未来五年的公私营房屋供应总量将比过去五年明显增多。同时,港府也将善用现有已开发土地,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短、中和长期的土地供应,满足房屋和各种需要。

  除了大力开发增加供应,也有措施防止供应过剩。由财政司司长领导的“房屋用地供应督导小组”将改组为“土地供应督导委员会”,全面统筹全港所有不同用途土地的开发和供应计划,应对需求变化。

  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黄君华表示,虽然新措施见效仍需时间,但已给了香港市民明确的信号,可以缓和市民“上楼”(买楼)的忧虑,有助稳定市场,凸显新一届政府尽力尽快回应市民诉求的决心。

  梁振英坦言,面对房屋等深层次问题,不可能一步到位解决,但必须为解决问题迈出第一步。而要解决好房屋问题,更需要市民支持,要大家下决心在争拗和矛盾面前做出抉择。

  适度有为

  正视深层次问题

  新施政报告也是未来四年半的施政纲领。报告提及20多个小组委员会,大部分都是刚成立或即将成立的委员会,针对贫困、老龄化、经济发展、环境等深层次问题开始对症下药。

  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扶贫委员会”检讨现行政策的成效,并制订新政策,促进社会低下阶层向上流动。9月即将推出首阶段的“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采用“钱跟人走”的新资助模式,让合资格老人因应个人需要,使用服务券选择合适的服务。

  新设立的经济发展委员会将高层次、跨部门、跨界别地研究如何利用香港固有的优厚条件和国家给香港的机遇。金融发展委员会将集中研究,如何配合国家金融市场逐步走向国际,拓展新空间。梁振英表示,香港要将产业“做多做阔”:必须发挥优势,增加现有产业的业务量;并在现有产业内增加门类,并且开拓新的产业。

  在改善环境方面,梁振英提出,预留100亿港元,以资助形式,按污染程度分阶段淘汰欧盟前期及1至3期共8万多辆高污染柴油商业车,以配合2015年及2020年的减排目标,改善空气质量。

  梁振英进一步指出,要解决深层次问题还是要靠持续经济增长,经济要发展,政府就要“适度有为”。何为“适度”?梁振英表示,其实在过去6个月间,多项政策的出台,例如“港人港地”、买家印花税等,就已体现政府对“适度有为”的拿捏。梁振英同时宣布,将长期维持内地双非孕妇来港产子的零配额政策,同时循法律途径根本解决问题。

  回声

  怎样看“适度干预”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庄太量表示,用“适度干预”代替“小市场大政府”,对香港而言有风险也有机遇,新成立的委员会能否真正为市民服务,带来改变,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报告整体指向正确。

  香港工业总会对《施政报告》表示欢迎,认为各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计划回应了社会的诉求,展现的发展蓝图整体方向正确,但强调政府必须拿出魄力,凝聚社会共识,具体落实当中的政策。工总也呼吁,虽然社会各界各有不同诉求,希望能够求同存异,同心协力,支持特区政府尽快落实新政策。(葛瑜玮)

【编辑:夏涵】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