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江漫话:“港漂”非浮萍 心安即是家

2013年05月12日 17: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5月12日电 题:香江漫话:“港漂”非浮萍 心安即是家

  中新社记者 卢哲

  “职场菜鸟,港漂一枚。”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的文旭在自己的微博介绍里写道。不知何时,一群从内地来、在港读书工作的年轻人开始给自己贴上标签,在网络共享“漂泊香港”的生活。

  “这个词演化自‘北漂’,指年轻人到大城市去追求梦想。香港的优势显而易见,年轻人涌来再正常不过。”文旭说。

  1998年,香港赛马会资助了首批数十名内地应届高考生来港升学,自此打开“港漂”之门。2001年,特区政府允许在港就读的内地生留港工作;2008年,又放宽在港内地毕业生无条件留港一年。

  据香港入境处的数据,2001年,来港就读大学的内地学生约一千人,此后每年递增,至2012年达一万六千。而内地毕业生在港就业的数字,从2008年的2658宗,持续上升至2012年的6428宗。截至目前,在港高校就读的内地生和留港工作毕业生超过5万人。

  “人数多,环境就不同了。”在港内地毕业生联合会主席耿春亚是2002年来港读书的“大师兄”,彼时香港高校的内地生不多,快速和香港同学“打成一片”自然而然。“现在内地生多了,可能有自己的圈子,跟香港同学接触的机会变少,融入速度减慢,一下不适应香港房子小、节奏快的生活,就有‘漂’的感觉。”

  在耿春亚看来,“港漂”们面对的是“融入、生存和扎根”的过程,能否适应和融入香港,是第一道考验。

  香港护照还是北京户口,是个问题

  来自佛山的小何“港漂”了三年,最近她的室友搬回北京,原因是“舍不得北京户口”。在香港住满七年拿特区护照是很多港漂的目标,但近年内地经济发展,北上广机会越来越多,北京女孩赵晗拿到特区护照后去注销户口,坦言“很失落”。

  “你要想好,拿三颗星(指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是不是做好准备。”耿春亚在每年内地来港新生的宣讲会上,都会说这句话。“内地的发展、汇率的变化确实导致了一批港漂回流,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内地生,他们觉得香港的优势可能不如从前。”

  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认为香港对外来人才的政策不够积极清晰,而针对非永久居民的买家印花税政策又让港漂们的“买房梦”更艰难。

  不过耿春亚认为留住人才的核心是人才的价值与社会的契合度,“国际大都市,人才流动性越大越好。”

  香港各大高校近日公布新学年内地生招生细则,介绍会场场爆满。有趣的是,内地高校亦来港“掐尖”,清华大学近日到香港传统中学名校宣讲,希望将尖子生收归麾下。

  “香港对人才的吸引力当然还会持续,只要它还是周边最好的城市”耿春亚说,“人才往高处走,城市留住最需要的人才,这是自然的双向选择。”

  漂向何处 大抵心安就是家

  小何在送走室友以后,准备搬到离公司近一点的地方。“最后会怎样?”小何说,“工作刚起步,要再走走才会有更长远的计划。”在小何看来,所谓的“漂”,不过是一种心理状态,渐渐习惯了香港的圈子和生活,觉得跟在“北上广”工作并无不同。来港六年的文旭也“用看北京的眼光看香港”,“都是两手空空的二十几岁,都是打拼,‘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耿春亚为报纸写专栏,专栏名叫“新香港人”,他不称自己是港漂,因为早已扎根成家。“港漂只是个过渡阶段的代名词,等事业和生活逐步稳定下来,漂的感觉也就随之消失了。而回味过往,港漂的岁月恐怕也是人生难得的经历和财富吧。”(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