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在港外国难民盼贡献社会养活自己 重做普通人

2013年08月09日 11: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8月9日电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由于香港法例禁止难民在港工作,许多来港的难民只能靠接济度日,生活艰难。

  曾于家乡斯里兰卡坐拥三间餐厅及一间面包店的Budgama Mudiyanseage P. Perera Shayama,一家五口带着1.5万美元逃难来港。

  她一家现居油麻地,月租六千七港元,虽带有1.5万美金,但来港至今近三年,已差不多用罄。

  由于香港法例禁止难民在港工作,她须依靠国际社会服务社(ISS)每月1200港元的租金津贴,即平均每日约33港元过活。

  三名儿子由24至15岁,长子在家乡曾修读管理课程,来港后已无升学,终日在家,另外两子就读本地中学。要照顾一家五口的起居饮食,还要支付儿子的学费,她坦言“感到相当吃力”。

  因为无法工作,Shayama空有手艺却无用武之地,“每天睁开眼,生活只剩下吃饭跟睡觉”。日前有政党调查指不少市民反对政府援助难民,面对指责,Shayama激动地回应说:“给我一个机会,我们也可贡献社会,养活自己。”

  若能工作,想做什么?Shayama充满自信:“我会做多国菜,又会做面包,最想开厨艺学校。”

  除了Shayama,在港难民不少在家乡均生活无忧,如由乌干达来港的Lillian,有大学学位,原任职教师,“如政府能让我们有工作机会,我也很想用自己的知识贡献香港。”

  来自伊朗的工程师Saeid Rahman Rohammade,23岁时来港,由坐拥近4000万美元的工程师,摇身一变成为月入不到5000港元的无业难民。现时虽靠ISS每月津贴及友人接济,能勉强过活,他希望当局尽快审批其申请,好让他“像个普通人般活下去。”

【编辑:温雅琼】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