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江漫话:风灾破坏成追忆 香港市民今无惧台风进击

2013年08月18日 16: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香港8月18日电 题:风灾破坏成追忆 香港市民今无惧台风进击

  中新社记者李焯龙

  香港位处沿海,每年“风季”一般在6月至10月间。强台风“尤特”14日凌晨袭港,香港天文台挂出了今年第一个八号风球(八号东南烈风或暴风信号)半天,上午工商停业、学校停课、雇员停工,许多香港市民都笑说“乐在其中”。

  但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台风袭港,绝非大众乐事,因破坏力极大,常造成无数死伤、颓垣败瓦,悬挂风球俨如警告“死神来了”。

  香港天文台介绍,1906年9月与1937年9月吹袭香港的台风,都是历年来人命损失最严重的风灾,死亡人数皆超过1万,其中尤以1906年的伤亡最为惨重,死亡人数占当年总人口5%,且受伤、失踪者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也曾经历两次造成逾百人死亡的风灾。最严重的一次在1962年9月,至今侵袭香港风速最强的台风“温黛”夺去183条生命,令388人伤。另一次在1971年8月,台风“露丝”亦导致110人死、286人伤。

  当年台风“温黛”袭港是个6岁小女孩的香港市民王女士,至今仍历历在目说,“当时家住筲箕湾的山边寮屋,那一夜雷雨交加、风势猛烈,屋内多处渗水,我家的瓦片屋顶也被吹起,差点儿掉在我头上,要举家到邻舍避险,惊险非常。”

  据悉,上述数次死亡人数多的风灾不但引发海啸般的“风暴潮”,还令连片的寮屋区在风灾下倒塌,令社会低下阶层带来严重的人命伤亡。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何佩然分析说,许多牺牲的都是浮家泛宅“水上人”、渔民,而不少依山而建的平民房屋亦因不坚固,被台风造成的泥石流活埋。同时,当年香港市民防风意识较薄弱,令台风对香港社会较大损害。

  但从70年代起,随着经济条件改善,风灾带来的伤亡情况,也明显改善。此间,香港天文台先后安装首部电脑系统,加上观测预报技术及监测网络的提升,预防天灾的能力加强。

  近20年台风来袭,对香港破坏力减少,死伤寥寥。即使去年7月台风“韦森特”袭港,天文台挂出13年以来首个十号风球,但香港仍保持“零死亡”的佳绩。

  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院长陈仲良对此认为,原因之一是影响华南沿岸的台风近10年间减少。另外,政府在巩固危险斜坡花很多功夫,对建筑物的稳固要求又很高,天文台预报系统准确度亦提升,整体防风工作做得比往日好。

  当下在香港,政府和许多私人机构在天文台挂八号(持续风速达每小时63至117公里)或以上台风警告时不用办公、学校停课,许多市民因此可躲在家里,风雨无惧,变相放假,成为许多打工仔心中的一件乐事。

  风暴本属天灾,理应祈求“风调雨顺”,但今天从许多香港市民看来,出现了渴望台风来袭、多发八号或以上台风警告等怪现象。今年成立130周年的香港天文台强调,他们是视乎台风风力而发出警告信号,一切会以市民安全为考虑前提。(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