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推幼稚园“就近入学”新政 应对跨境学童

2013年10月15日 08:20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特区政府最近推出“就近入学”的政策,将优先取录原区学生,其次为跨区学童(即居于香港,但因其居住区域名额不足,所以要到邻近区域上学的学童),最后才是跨境学童(即居于内地,但来港上学的学童)。对此社会反应不一。可以预计,相关问题仍会呈现,特区政府必须做好长远规划。

  “幼稚园名额不足”困扰家长

  近日,幼稚园开始派发申请表格,有不少内地家长或中介公司人员排队申请,引起部分香港家长对其子女能否顺利进入幼稚园的担忧。有报道指出,部分香港家长为子女“扑校”专门请假,甚至辞职。较早前更有500名香港家长携同其子女,参与由“上水粉岭妈妈会”发起的游行。示威者身穿红衣,高叫“双非(即父母均非香港永久性居民)抢奶抢教育,港童有奶有书读”等口号。有的家长更要求特区政府限制“双非”学童来港就读的数目。有的幼稚园以广东话作为面试的主要语言,这将有利于香港学童的面试表现。这些都引起社会热议香港北部地区幼稚园名额不足的问题。

  特区政府则认为幼稚园入学之所以大排长龙,主要是因为个别幼稚园申请表格的安排问题,并非由于入学名额所限。根据教育局的统计,在2014/15年度,北区(为香港北部的一个区域,下面提及的屯门、大埔、元朗亦属于香港北部)学童和跨境学童一并计算,三岁至五岁的学童共有12400个,而当区的幼稚园共有12500个名额;在屯门地区,学童有13300个,而名额则有14300个;在大埔地区,学童有6600个,而名额则有7800个;在元朗地区,学童有16600个,而名额则有18400个。从统计数字上看,并未出现名额不足的问题。

  但是有人质疑教育局的统计数字,例如该局并未交代如何计算有关人数、是否低估跨境学童的人数等。有意见指出,较早前受跨境学童人数增加的影响,北区学额欠缺1400个,教育局才临时推出措施,宣布北区小学新学年将加班,并且每所小学每班再增加四五个名额,所以该意见认为教育局应尽早部署,不能过分相信统计数字。

  港府推出“就近入学”政策

  之后,教育局进一步采取行动,派代表与60名幼稚园校长开会,商讨幼稚园收生安排等。与会者达成共识,即幼稚园以“就近入学”的原则收生,优先录取原区学生,其次为跨区学童,最后才是跨境学童。大部分幼稚园校长同意通过网上下载表格、无限量派表而不设报名上限、互相通报录取名单等方法,令家长安心。

  有关措施即时带来一些影响。有地产代理表示,一些内地家长为了符合“就近入学”的要求,查询租住套房、购买单位等资料。这可能拉高有关地区的租金、楼价。而有北区居民看准商机,推出跨境幼稚园学童寄宿兼保姆服务,月费数千元至万元不等。香港媒体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部分提供给学童居住的房屋,只是非法僭建的“铁皮砖屋”,暂时尚未动工,这可能对学童造成安全威胁。同时必须指出,提供寄宿兼保姆服务可能违法。根据《幼儿服务条例》,接收超过五名未满六岁的儿童,须向社会福利署注册。针对寄宿兼保姆服务,有校长又认为会影响学童与父母的关系,也质疑受托管的儿童可能被疏忽照顾。

  由于相关措施对香港学童和内地学童带来明显影响,社会反应不一。香港市民大多欢迎有关措施,因为这样可以保障香港学童的利益。但也有意见指出,有关措施把“双非”学童从香港永久性居民中区分出来,将激化香港人与内地人之间的矛盾。事实上,部分内地家长对有关措施表示不满,认为其子女都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不应被歧视。有意见指出,有关措施可能惹来法律挑战。但是有意见认为“就近入学”的原则并非针对学童的个人身份,只是从地域上作一分类。另外,有意见认为该措施可能诱使内地家长借用香港地址,而学校无从查核,特区政府需要采取跟进措施。

  政策面临新一波挑战

  从内地孕妇来港分娩、内地居民来港购买奶粉以至幼稚园入学申请大排长龙的现象来看,这些都引起了香港社会的一些困扰。然而,内地孕妇在香港所生的子女是香港永久性居民,是香港人组成的一部分,特区政府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与本地人一样的公共服务。特区政府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将是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持续不断的课题。

  可以预计,随着内地孕妇所生子女持续来港,将会对香港的教育、房屋、医疗等政策范畴带来挑战。由于公共服务涉及市民的切身利益,也会影响香港人与内地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特区政府必需做好研究和调查,尽早规划。(陈振宁)

【编辑:郭龙】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