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怎么就那么香

2014年03月07日 14:12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香港怎么就那么香

  意外得到一本书《香港·九龙·新界新订街道指南》。

  这本类似于城市旅游手册的书,是香港《晶报》创刊22周年编印的纪念册,出版于1978年5月5日。按理说这样的手册现在比比皆是,可一看出版日期,就知道它很有味道。它没有定价,也许就是随着报纸一起赠送的。想想当年,在海关、车站和机场,匆匆路过的旅客,买上一份报纸,就能拿着手册,找自己要去的地方了。

  1978年,对于绝大多数内地人来说,香港还是个神秘的地方。而这本书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向读者提供地图,只是简单老实地用汉字笔画排列,把所有街道列表,之后附上英文名称,再后面标上一个能当参照物的建筑,像字典一样。例如放在第一名的就是两画的“九如坊”,英文为“Kau U Fong”,后面跟一句“中环鸭巴甸街5号侧”。可以想见,一个初来乍到的内地人,凭这本书,站在陌生的街头,凭这本书,把街道名翻译成英文,和路牌对照,认出自己要去的地方。

  几乎可以肯定这本书是面向内地客的。因为它并没有标出什么旅游点来,那时候旅游还是个生疏的概念。相反,它倒是不厌其烦地列表,标出九龙到罗湖的火车时刻,以及香港许多公交巴士的起始点和发车时间。它还告诉读者,怎么去购买中国民航国内航线的客票。对了,那时候没有国航、南航、海航这样的航空公司,只有民航,买机票不仅需要证件,还要“办妥国内旅行手续”。“国内”这个用词,基本能廓清它的读者群了。另外一个可以表证读者群的是,它的封面封底广告,都是内地产品。封面是羊城牌珍珠末,封底是北京牛黄解毒片。

  120多页的小书中,充斥着食品、烟酒、药物、补品和百货公司的广告,也有少量银行和工业广告,但居然没有化妆品!这也可以基本说明,当年港人是怎么判断内地客的需求的。当然,也没有一个广告使用美女模特。有了暴露的美女,哪怕有点媚态,也许这书就带不走了。

  那个时候,内地媒体对香港的渲染,大多是危险而混乱的。经常讲到的段子,就是中英街,香港一侧,是杂乱无章的小店,还有黑社会。经常有内地过去的大妈,买上一堆手表、小电器或者首饰,把自己身上揣得满满的,然后冲过分界线,回到内地——这也许就是最早的走私客了吧?

  其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内地人来说,香港依旧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办去深圳珠海的特区通行证就很麻烦了,去香港就更麻烦,简直比去趟美国都烦。八十年代中我还上中学的时候,暑假曾经跑到珠海去玩儿,那时候珠海简直是个大工地。站在堆满水泥和石块的路边,看着海关外几栋澳门的高楼,就心生感慨,什么时候也能到那边去看看呢?后来在报纸上看到,那几栋高楼是澳门的“贫民窟”,就更感慨了,资本主义真是个……说不清的地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东北的姑娘唱过:“香港怎么就那么香?让我去那花花世界吧,给我盖上大红章。”因为那时候她正在和香港人恋爱,“他可以来沈阳,我不能去香港”。这真的不公平。

  坚冰也就是最近十年才打破的,现在去香港就很容易,大家说去香港购物,就跟去串门一样。为了提前几天看到电影《阿凡达》,我还大半夜过海关,跑到香港的电影院里,然后在黎明昏昏沉沉回到深圳吃早饭。去过了也就知道,香港是个物价很便宜但饮食较贵的地方,不能随便抽烟,街道干净。其实人就是这样,不让去就特别想去,可以去了,倒真没这么急迫了。

  这本指南应该是被人带到了北京,一直沉睡在图书馆里。但盖有馆藏印的那一页,可能被撕掉了,不知道它搁在哪儿。只在封三上粘着“京卡”编号的纸袋,里面插着借阅卡,借阅登记一片空白。1978年,去不了香港,看了没用。等能去香港了,都可以上网了,也就没必要按书索骥了。◎老猫

【编辑:杜静】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