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殡仪世家第四代女掌门:破坏者?革新派?

2014年04月05日 09: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香港殡仪世家第四代女掌门:破坏者?革新派?
    莫绣安是位30岁出头的“80后”,香港殡仪世家第四代,热心推动香港殡葬业专业化。她于2011年创立香港殡仪学会,现大部分时间用于开班授课、培训新人和公开讲座等,主要内容为介绍殡仪业工作流程,澄清一些谬误,以及普及生死教育和“生前契约”。中新社发 贾思玉 摄
    图为莫绣安免费上课,向年轻人介绍殡仪业工作流程,澄清一些谬误,以及普及生死教育和“生前契约”。中新社发 贾思玉 摄

  中新社香港4月5日电 题:(香港百姓故事)殡仪世家第四代女掌门:破坏者?革新派?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我小时候在纸扎用品旁嬉戏,在棺材铺捉迷藏。”神色平淡说出这句话的莫绣安是位30岁出头的“80后”,殡仪世家第四代——曾祖父开木厂、祖父经营长生店、父亲以喃呒师傅(火居道士)自居。

  与莫绣安约在她的办公室见面,荃湾一幢以英文命名的高层写字楼内,她身穿剪裁得体的黑西装,头发染成棕红色,涂着粉红指甲油,顾盼间透着自信。单凭外表,恐怕很难猜到她从事的行当。接过名片一看:香港殡仪学会会长。继承祖业?好像又不尽然。

  香港每年超过4万人死亡,平均每天就有110多个生命因各种原因终止。当人生抵达最后一站,俗称长生店的殡葬商就有了施展之地。过往,香港殡仪从业员大多通过家族生意入行。

  “敛财、迷信、层次低——在香港,殡仪业给人的印象不佳,但澳洲、美国、加拿大、台湾都不是这样,”莫绣安皱了皱眉头,“我很想去改变。”

  不过,直至16岁她还没决定是否传承家业。那一年,莫绣安第一次接触尸体。她被人叫到殓房帮忙,一进去,看到一位没有换衣服、还未清洁和修饰的婆婆,半边脸抽搐成一团,第一反应是“好肉酸”(粤语,意为不舒服、难看)。

  莫绣安留学澳大利亚多年,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从计划经商到“回归”殡仪业,转折点在于有年假期回家,猛然发现父母的衰老,“以前连续工作36个小时都不累,变成做几个钟头就要休息”,这让她认真考虑是否该帮帮家里,为此还在澳洲修读了殡仪师课程。

  学成返港,莫绣安才23岁,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她力推殡葬业收费公开、透明,被同业指摘破坏经营环境。“我爷爷那一辈,如果衣着华丽的走进来就收得贵些。”她毫不讳言。

  这位殡仪业新派话事人爱扮靓、爱美食,她把那种精致和求新带入工作,尤其是灵堂布置个性化服务中。

  记者在香港参加过多场丧礼,通常仪式传统——殡仪馆两日一夜,晚上设灵、清早出殡,“吉仪”是一张纸巾、一元硬币加一粒糖,棺木无非“莲花”、“行台”、“八底”几类。

  “我负责的丧礼多多少少都有个人元素。”莫绣安语带自豪。

  去年,莫绣安的外公去世,老人家一生钟情音乐,她在丧礼上安排了家人献歌环节;曾有一位喜欢画画的女士去世,莫绣安将灵堂布置成画展,椅子全撤走,墙壁挂满逝者的作品;还有一次,在她的策划下,丧礼供应逝者生前爱吃的小笼包,让前来拜祭的宾客边吃边忆故人。

  “很多人问我,你自己的丧礼想怎么办?”莫绣安主动谈及,让记者有些意外地笑了,她没有笑,而是娓娓道来:“丧礼时间可以长一些,三日两夜或者五日四夜,对所有人开放,传递我一生做了什么,哪些理想实现了、哪些没实现,希望参加丧礼的人帮我延续未完成的理想……”。

  记者于是问:“你现在最大的理想是什么?”话题转到香港殡仪学会——2011年,莫绣安放下家族基业,创立自己的社会企业。“家族生意有一套规则和价值观,我有自己的想法,想跳出框架。”

  “我有自己的想法”是莫绣安的口头禅之一。原本,她想打造一个行业“协会”,一家家敲门拜访,寻求前辈的支持,但应者寥寥。后来转换方向创办“学会”。

  不少同行颇有微词,无论对于她开班授课、培训新人,还是公开讲座。“就算我不做,相信一样有人会做。如果第一步没人迈出去,只能不停原地踏步。”两、三年过去,莫绣安所做的改革开始收到正面声音,而她依旧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最重要知道社会发生什么事,不该固步自封。”

  如今她大部分时间在免费上课,走进社区、学校、老人中心,介绍殡仪业工作流程,澄清一些谬误,以及不遗余力地普及生死教育和“生前契约”。

  “老一辈国人忌讳谈死。”她略显激动地说。由此造成的一些遗憾让莫绣安难以释怀,记得有位老婆婆突然去世,后代子女多信奉耶稣,商量后决定以基督教仪式进行丧礼,后来才听说婆婆信佛,经常拜神。“家里人大概就没问过她身后事怎么办。”

  大胆行事似乎是莫绣安的一贯作风,广为流传的是,怀胎8个月时她仍去为逝者清洁上妆。

  访问那天,记者提出拍照要求,环顾办公室,一个架子上摆放着陶瓷和金属质地两个圆罐,猜想应是骨灰坛。“站在那里可以吗?”记者试探着问。“好啊。”莫绣安爽快地站过去,腰板挺直,露齿微笑。

  难道“百无禁忌”?这时,莫绣安告诉记者去年改名的事情,“绣安”并非她本名。

  “绣,广东话音同寿,我希望我服务过的先人个个寿终正寝;安,希望逝者安息、生者安心。”莫绣安没有信仰,不信鬼神之说,只是机缘巧合经一位师傅提点,“假如一个名字让服务对象受益,我愿意改。”(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