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观察:从幼童香港街头便溺事件看城市包容

2014年04月27日 09:0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近日,一则内地幼童香港街头便溺的视频引发网友激烈讨论,网友在呼吁还原事件真相的同时,更是斥责部分港人将陆人标签化,差别对待。

  香港社会向来以“包容”著称,肤色各异的人生活于此,行色匆匆中依然居得其所,这也正是香港社会新鲜血液和创造力的来源。但近年来,陆港两地矛盾频发,文化和行为差异的背后,究竟是香港城市包容力正在经历层层腐蚀,还是利益驱动下的夸张渲染,其中根源若再不探究,腐蚀下的片甲慢慢堆叠成墙,便是“口水”和“遗忘”也再难将其拆解了。

  英国著名杂志《monocle》每年评选全球最宜居城市,除了城市安全、空气、医疗卫生等硬指标,城市包容度亦是连年被纳入考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何为城市包容度?简而言之是一个城市包容异类现象或异类人的能力。一个城市能够容纳和接受各种形态的人,除了感官和表皮的不排斥,更需要暗自蕴含胸襟和气度。但是否有了胸襟和气度就可以支撑一个城市长久的包容力?答案大致能从人身上探出几分。

  熟人间的相处,碍于情面,多有克制和自持。反之,人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才最是残酷又清醒的镜子,照得尽世间人格和品性的万千姿态。在这纷繁乱世,相比直言,更多的人选择观望和独善其身,既保全了脸面,又不致落下谈资。视而不见中稳住阵脚,一来二去间胸襟和气度早已化为冷漠,只要尿不沾己身,又何必去招惹满身味道。

  文中谈尿,实则不雅。但这个字最近充斥陆港两地新闻头条,从人生理上的排泄物上升为两地网民间的口水之争,其中经历的化学作用,已不是朝夕间,而是华人社会内部“自相歧视”的传统久久发酵而成。2012年2月,一则由香港部分网友集资的广告以整版头条的形式刊登在《苹果日报》上,文中用一连串激烈语言讽刺内地孕妇来港产子,并称内地人为掠夺香港资源和福利的“蝗虫”。这条新闻让当天的香港舆论界哗然,更令一直将香港视为血脉相连的内地人为之一震。原来看似平静又亲密的陆港关系中,暗处早已背负伤痕。彼时的我和很多赴港学习的同学一样,身处事件的发源地,算得上亲身经历了一场时空交错下的“刀光剑影”......

  华人世界对外地人的排斥现象由来已久,早已成为是无需避讳的事实。文化和行为上的差异不是问题的根源,人们真正在意的不是街头巷尾的一点味道,也不是婴儿口中的几餐口粮,是围绕己身的一利益。香港作家林奕华谈及港人时直言,“香港人在面对不同时势时,多么懂得改变口风,观念却丝毫不变。”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为外来者亮起绿灯,而有人却执执迷于用标签化阻断一个城市生猛的潜力。香港导演张经纬言:我作为一个永远不会否定我香港身份的香港人而言,意愿是这片土地真的有麝自然香,能吸引更多人来贡献他们的青春和才智。这种胆大又赤裸的极具包容意识的宣言,不是人人都敢放在台面上讲的,除了人性本身的胸襟和气度,还有这个时代下最重要的精神要义一来自对本体力量的信任。

  所以,回到之前的话题,人对陌生人的态度,实际是内心的某种关照。若能寄予礼遇,哪怕是对异类的言行都能善待,折射出的是内心强实而坚定的基础。人潮中看到的是威胁还是希望,取决于自己。变中求进步还是倒退,取决一个城市的格局。时间和空间内容的流动是永恒要义,有自信的群体,定不会费精力构筑一度冰墙,冰封了自己,冷漠了人心。生存之上是生活,对人性根基的探索不应该让位于利益的追求。更何况二者从未是矛盾关系。昼夜之分,是宽容与狭隘之分、自信与自卑之分,而地域之分,只是不想看清时势与自己的人留给世人的圈套罢了。

  就事论事,幼童当街便溺,确实触犯了香港的法律,内地游客的素质也有待提升。但事件中港人未经允许摄录视频,面对孩子惊哭依然不为所动的画面着实碰触道德底线。比法律更柔软的是人心,何不相信人心的力量,给予善意的提醒和帮助,以幸灾乐祸的心理看人出丑继而公布于众?这种先嘲笑他人获得自我标榜的做法背后,留下的是可能影响幼童一生的心理阴影与变态者的短暂快感。道德批判与法律的制裁哪个更重,或许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同港人行为一样,这次事件中部分港媒的做法同样引人深思。美国学者Lester C.Thurow说,媒体不再是反应现实,它就是现实本身。著名新闻Walter Lioomann也曾表示,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他们为所有人设定议程,选择应当强调什么,应当轻视什么或应当阻止什么。或许媒体所为我们打造的真实世界,远远不止一个。它们究竟在向世人展示真相,还是展示自身的意识形态,这种差别可能引起舆论指向的千变万化。所以,作为有良知的媒体,在报道时能力求客观,才能不辜负大众寄予的找寻真相的厚望。

  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借助虚幻的空间来挖掘现实中的真相,看似全世界每个角落都不再有秘密。但信息触手可及,真相成了海市蜃楼。当技术已经不能成为人们获取真相的障碍的时候,人性愈发折射出光芒。这种追寻不止于香港,不止于华人,而是贯穿整个世界。

  而拥有自信又包容的风气,拥有客观又不受利益驱动的媒体,于人于城,无论居于世界的哪一角,都会与有荣焉。

【编辑:丁文蕾】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