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伊朗面临"面包"或"核"两选项 美伊均陷尴尬境地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10日 11:37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虽然美、英等国一再强调,对伊朗的所有政策选项都在桌面上,包括战争。但外交辞令是一回事,实际政策又是另一回事。与伊朗开战不是一个好选择,尤其是在美国大选年

  2012年伊始,伊朗和西方的关系已经剑拔弩张。2012年也是美伊两国大选年。伊朗将在3月份举行议会大选。这是自2009年总统大选引发大规模骚乱之后的第一次全国选举。

  2月11日,伊朗伊斯兰政权将迎来自己的第33个生日。过去33年,伊朗一直在制裁中艰难成长。随着革命激情日渐消退,伊朗在政治上不再是铁板一块,国内的政治斗争日益激烈,普通民众也在面包和核弹的选择上产生了分化。

  国际石油禁运联盟的缺口

  “一些信息表明,伊朗曾经进行过研制核弹头的工作。”去年11月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在该机构发表的关于伊朗核问题的最新报告中如此说。

  这是一直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核计划是否具有军事用途的问题上最为明确的表态。

  美国政府始终认为,对伊朗收紧制裁,是逼伊朗妥协的最有效手段。2011年11月下旬,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总统令,下令对伊朗重要的石化产品行业实施制裁,同时扩大对伊朗油气行业的制裁。石油禁运就像一根捆住伊朗的绳索,越勒越紧。

  接下来一个月来,美国在全世界展开了对伊朗的外交战,力图建立旨在孤立和制裁伊朗的“国际石油禁运联盟”。

  “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石油禁运对伊朗来说,虽然不等于被逼上绝路,但至少已经伤筋动骨。”中国驻伊朗前大使华黎明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

  对于石油禁运,并非所有美国的盟友都积极支持,比如欧洲的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亚洲的日本和韩国,都对伊朗石油出口有着很深的依赖。他们担心,一旦失去伊朗的石油供应,本已十分脆弱的国内经济将雪上加霜。

  要在欧盟范围内达成对伊朗石油禁运的方案,必须考虑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正是如此,欧盟成员国在禁止从伊朗进口石油问题上经历了复杂的谈判过程。

  最大的反对声音来自希腊。希腊超过三分之一的原油供给依靠伊朗。如果禁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后,希腊将不得不以更高价格从其他国家进口。这无疑会令受债务危机重创的希腊经济雪上加霜。因此,希腊一再要求欧盟对其参与对伊石油禁运可能遭受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同时要求欧盟帮助其寻找新的石油来源。

  在持续数周艰难谈判后,2012年1月23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决定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并对伊朗中央银行实施制裁。同时,为保护成员国及相关企业的既得利益,决议规定那些“已签署的合同”可被执行至今年7月1日。欧盟将于今年5月1日开始审查对伊朗石油制裁相关措施的实施情况。

  有消息说,美国答应为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进行“某些补偿”,以填补他们的能源缺口。

  在积极说服欧洲的时候,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到亚洲访问,游说中国和日本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伯恩斯在盖特纳访问中、日的同时,也对土耳其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伯恩斯向土耳其外长达武特奥卢明确提出了两点期望:关闭在土耳其的伊朗银行;减少对伊朗石油的进口。

  “在土耳其境内的伊朗银行为其采购核原料提供了土壤,如果土耳其继续与伊朗银行进行合作,将失去大量的美国银行合作伙伴。”伯恩斯说。

  土耳其几乎是一口回绝了美国的要求,表示只会遵守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决议。就在伯恩斯访问土耳其之前,土耳其外长达武特奥卢访问了伊朗,并说土伊两国关系正处在近400年来最好的时期。

  日本、韩国对美国的石油禁运计划也有很多保留意见。几乎所有国家对美国提出同一问题:如果对伊朗进行石油出口禁运,那国际市场上这一石油缺口谁来弥补,沙特和阿联酋这些海湾国家有这个能力吗?

  在盖特纳结束亚洲之行后不久,美国宣布制裁中国的珠海振戎公司,理由是该公司与伊朗有成品油贸易,同时被制裁的还有新加坡和阿联酋的各一家公司。

【编辑:李雨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