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朝美对话突破僵局 专家称重启六方会谈仍有阻力

2012年03月02日 16:09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第三次高级别对话后,朝美分别于29日同时对外公布双方通过对话达成的共识,主要内容包括朝鲜将在朝美会谈期间暂停核试验、远程导弹试射和宁边的铀浓缩活动,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暂停铀浓缩进行监督;美国将向朝鲜提供24万吨营养食品,同时重申对朝鲜没有敌意,并会本着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的原则改善双边关系。

  消息传开,国际社会普遍对此持欢迎态度。而更具体的评估中,各国媒体有的对朝美此次对话成果表示了“超出预期”的意外;有的对在朝美共识基础上重启六方会谈表示了乐观,甚至认为这是金正日去世、金正恩接班后“平壤政权路线发生明显转移的一个标志”;也有的在强调“重要的是朝鲜能否履行承诺”的同时,流露出对美朝协议落实前景的怀疑。

  依笔者来看,此次朝美对话取得进展,并非一种“意外”。美国朝鲜政策特别代表戴维斯和朝鲜第一副外相金桂冠的北京会晤,是朝鲜新领导人金正恩主政后的首次朝美接触,但也是2011年朝美两次协商的后续行动。

  由于2008年起六方会谈陷入僵局导致地区形势持续紧张、2010年又因“天安舰”、“延坪岛”事件一度升级至“千钧一发”后,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最大要务已是防止失控,而非单纯的联合盟友对朝施压迫其就范。美国因此在重启与朝鲜对话问题上从2011年起就显示了比韩国更灵活的态度。

  而朝鲜在将“打开强盛大国之门”作为当前治国目标后,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环境。通过恢复包括六方会谈在内的同相关各方的对话,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经济和缓解外交压力的氛围,应该是其实实在在的诉求,而不应简单视为“拖延时间继续发展核武器的策略”。在金正日去世之后,确保新权力核心平稳过渡的需要无疑又加强了朝鲜缓和同外界关系的意愿,这也许是朝鲜在不到三个月内便果断再续了同美国磋商的又一原因。正是基于双方都有需要,第三次朝美高级别对话才会比一般预期来得更迅速,并取得了前述实质性成果。

  在朝美对话共识的基础上,六方会谈重启乃至地区形势趋缓迎来了新的希望,但当前还不容过于乐观。一方面,朝鲜的承诺还有待兑现。据悉,前两轮朝美对话时朝鲜已经同意暂停核试验和远程导弹试射,却拒绝暂停铀浓缩活动,此次对话中也一度与美国就是否先行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存在分歧。另一方面,美国能否与朝鲜同步显示诚意也同样需要关注。

  此次美国允诺的对朝粮援并非促成协商进展的关键,朝鲜看重的是美国有无诚意改变对朝敌视政策。虽然美国明确声称“对朝鲜没有敌意”,并会“基于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原则改善双边关系”,但相对朝鲜关于“三个暂停一个接受”的具体措施,美国的这种口头承诺也须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是一向强调“同步行动”的朝鲜不会疏忽。

  事实上朝美对话刚刚结束,将持续12天的美韩“关键决心”联合军事演习就于27日高调开场,而另一场耗时更长的“秃鹫”联合军演又在3月1日拉开序幕,期间还将进行23年来最大规模的登陆演习。朝鲜已经用激烈言辞表示了对美韩行动的强烈不满,谁也不能保证这种指向性极强并带进攻性质的演习不会冲击朝美对话的脆弱共识。

  另外,仅有朝美对话铺垫还不足以顺利重启六方会谈、缓和地区整体形势。一段时间以来韩国一直强调韩朝对话与关系缓和也是重开六方会谈必要前提,虽然2011年中朝韩六方会谈团长先后进行了两次会晤,但金正日去世后朝鲜指责李明博政府阻挠韩方人士赴朝吊唁,宣称“不再同韩国现政府打交道”,这种背景下韩国方面将如何调整其对六方会谈立场、朝韩能否取得互谅共同为恢复对话创造条件,都还有很多阻力。

  但是,朝美对话成果体现了各方期望突破僵局、重回对话解决问题进程的积极意愿,是近两年来不多见的亮点。为保持这一势头,各方有必要拿出更多诚意和耐心来经营后续行动。本地区多个安全和外交热点,都不是可以一举突破取得进展的,更何况朝美、朝韩关系对立本身就是朝核问题难解核心所在,要把朝鲜放弃核计划作为根本解决其他双边问题的前提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各方应共同珍惜美朝第三次高级别对话取得成果的良好开端,悉心维护每一步细微进展,积极推动有关共识的履行,为争取年内重启六方会谈创造条件。(虞少华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