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奥巴马给普京送迟到祝贺 被称是“表演式外交”

2012年03月16日 17:57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参与互动(0)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3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姗姗来迟的贺电终于打进了俄罗斯当选总统的办公室,而这已经是普京在大选中首轮便以显著优势获胜后的第五天了。这当然是一种外交失礼行为,白宫发言人卡尼所谓“总统太忙”的辩词则使得华盛顿对莫斯科的冒犯接近于粗鲁了。

  然而公正地说,倒也不能说这一冒犯当属史无前例。当年奥巴马刚刚赢得总统大选的时候,遍打电话给世界各国领导人,也曾忘掉了致电新德里,惹得印度媒体老大不高兴,连老成持重的曼·辛格总理都不得不出面“澄清”。

  但对于此次没空和普京聊天,显然白宫绝对不是无心之失。美国国务院在俄罗斯选举结果公布之后第一时间发表的评论只字不提普京,十足反应出了美国政府对俄罗斯总统大选以及未来若干年内克里姆林宫主人的真实态度——美国人不喜欢普京。

  用拖延祝贺这种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方式来表达立场或者传递信息,对有些国家的有些人可能有效,对俄罗斯来讲,除了让俄罗斯再一次感受到了美国的敌意,但真正的效果也不过尔尔。因为俄罗斯人早就知道美国人不喜欢普京,普京自己当然更知道这一点,而且充分了运用了这一点来凸显自己作为有尊严的大国领导人的身份。普京在俄罗斯能够长盛不衰的诸多原因之一正是美国以及整个西方的挤压俄罗斯政策及做法。

  当然,或许从这种粗鲁态度还产生了一个“正面效果”,便是在某些保守且自我感觉极端良好的美国人看来,自己的总统是一个敢于坚持原则不向专制妥协的民主斗士。这很可能便是白宫在普京当选总统问题外交失礼的真正原因。今年也是美国大选年,“敲打”外国人作为一种“廉价”的选举招数,肯定是少不了的。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表演性的外交行动是越来越多了,渐有成为美国新外交习惯的趋势,其表演对象并不总是在美国国内。代表人物便是现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女士。不久以前,希拉里公然要求中国和俄罗斯解释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卑劣”行为,用词之别具一格连美国自己的报纸都感到难以理解。美国《华盛顿邮报》认为,外交官几乎从不进行人身攻击,“不能想象还会有其他人说出这个词”。美国《华尔街日报》则称希拉里“肆无忌惮”。

  鉴于希拉里已经不可能成为奥巴马的竞争对手,她的言论更应该被理解为美国最高外交事务官员的表演,而不是寄居在国务卿位置上的政治家的表达。

  美国出现这种外交行为越来越强调表演、追求媒体效果的趋势并不让人特别感到奇怪,甚至可以说这其中是包含着历史的连贯性的。其实美国外交一直具有很强的表演性质,且这种表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使得美国能够以人类的“灯塔”自诩。差别仅仅在于当美国实力如日中天无可比拟的时候,就算是表演其他国家也必须认真看待,因为表演过后往往会继之以相当严肃的外交行动,而现在通常只剩下了表演。

  独力难支的美国越来越强调联盟体系的重要性,因此正在全球的许多地方展开积极的结盟外交,吸引更多国家加入美国主导的安全体系当中,为美国分到忧愁以及成本。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美国以大量的姿态和语言不断满足联盟其他国家的心理需求,比如说日益频繁的联合军事演习。但问题在于美国并不愿意以带有自动启动条款的联盟条约来给同盟国家许下切实的安全承诺,保持行动自由对美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使得美国更加依靠姿态和语言,寄希望于:一、联盟国家体会到美国的苦衷,既要积极效忠,又不要太过积极以至于把美国拉下水;二、被遏制国家听弦音而知雅意,配合一下美国别让美国不得不在兑现承诺和转身跑路之间选择。

  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相当节约成本的外交策略——如果其能够奏效的话。毫无疑问地,倘若这一策略奏效,美国企图遏制的国家将成为最大的成本承担者,配合美国扮演恶人角色又从美国手中得不到任何回报。那么,如何才能让美国的如意算盘落空呢?显然,一味迎合美国或者干脆翻脸都不是办法,因为这两种对策无论哪一种都会让美国的一个目的得以实现——要么讹诈了被遏制对象,为自己从经济困境中争取了时间和外来资本;要么把被遏制对象塑造成另一个苏联,为第二次冷战的存在论证了理由。

  或许可行的办法是套用当年努尔哈赤对付明军的战术,“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也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抛弃事事考虑美国看法的思维方式,只把美国的反应作为一个外部因素来分析,而不是决定性的外部因素。或者说,戳穿表演者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跟他玩真的。(叶海林 评论主笔)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