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拟加入海洋法公约 分析称其使南海问题复杂化

2012年05月25日 09:0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5月23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就是否批准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举行听证会。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国防部长帕内塔、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共同出席听证会,并联手敦促美国国会参议院尽速批准加入这一公约。分析认为,奥巴马政府以如此强大阵容推动国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目的是在这一多国框架内抢占主导权。此举一方面将使南海问题趋于复杂化,另一方面也会使北极地区面临更为激烈的资源争夺。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生效,美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批准加入该公约的国家。美国加入这一国际公约需经国会参议院2/3多数同意。口口声声要求别国遵守国际规则的美国却迟迟不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可见一斑。

  帕内塔在听证会上说,遵守国际公约只会加强美国的道义权威,让美国能够更有力地向别国施压。克林顿也在听证会上强调,尽速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于美国国家安全和战略至关重要。

  克林顿说,20年前,10年前,甚至5年前,加入这一公约虽然重要但并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有4个新情况使得美国加入该条约对其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特别紧迫的意义。其一为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美国可大大扩大领海范围,美国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可进行深海开采,从中获利。其二与深海海床矿藏有关。在技术发达的今天,美国已可以对这些矿藏进行开采,但若美国不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国公司只能在别国海域开采,或放弃开采。中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已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获得开采贵金属和稀土等资源的许可。其三为北极地区出现的机会使得美国加入该公约显得极为迫切。美国是北极地区唯一没有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俄罗斯等国已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获得诸多权益。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有助于美国在更坚实的基础上拓展其在北极地区的利益。其四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成员国正在就沿海大陆架、深海矿藏开发等事宜进行规则讨论,这些都事关美国利益。在制定规则的讨论中美国的缺席是“不可接受的”。

  身为民主党人的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克里也称,如果不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国将在与军力不断增长的中国和在北极地区声索石油及其他资源权益的俄罗斯的竞争中失势。他说,美国若加入该公约,将迅速提振自身信誉,以抵抗一些国家提出的过度海洋领土主张和针对美国军舰或商船的非法限制。同时,也将有利于美国及其地区盟友和伙伴国解决领海争端。克里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关系到稀土资源。美国需要加入该公约,确保稀土资源的安全供应。

  克林顿毫不讳言美国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就是要在其中占有决策者的关键位置。她说,加入公约将使美国军队能够更为畅通地抵达作战区域,在争端期间保持军力存在,返航时也不必得到相关国家批准;而当美国宣示海权和挑战别国行为时,包括处理南海等重要地区问题时,美国将有更为坚实的法理基础。她说,美国虽然在南海没有领海,但在那里有重要利益,特别是航行自由问题。如果美国成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成员国,在事关海洋法法规问题上,美国的信誉将更高,执法能力也更大。

  美国共和党保守派人士对加入该公约持反对立场,称加入公约将有损美国主权,会被强迫重分财富,并影响美国的情报工作等。共和党参议员詹姆斯·英霍夫说:“假如美国批准了条约,美国将被迫把在美国延伸大陆架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几十亿美元使用费转交给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重新分配给发展中国家。这将是历史上第一次由某个国际组织拥有对美国的征税权。”

  美国商会23日在《华尔街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广告,要求美国国会参议院批准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此同时,美国国会参议院47名共和党议员中的26名联名写信,声称如付诸表决他们将持反对立场。

  克里在听证会伊始便宣布,虽然美国有必要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他不会在今年11月大选前推动就批准加入该公约进行投票。(记者 温 宪)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