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称军备竞赛使北极竞争呈现对抗性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14日 09: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处于冰点之下的北极正悄然成为国际热点地区。国际社会围绕着北极主权归属、自然资源开发、国际航路管理的利益博弈日趋白热化。由此驱动的北极军事化,正在使昔日的蛮荒冰原成为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其实,对于当今地球上仅存的“处女地”之一实施有效的国际治理,力避军备竞赛恶化为武装冲突,不但事关地区稳定,更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温室效应催生北极热点

  北极主要是指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涵盖北冰洋广袤的冰海,亚、欧、北美三大洲北部沿岸高寒地带。北极虽为冰海荒地,却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待开发的资源富集区。

  美国地质勘探局经过长达4年的调查认为,广阔的北极大陆架是地球上最大的尚未开发的石油储藏地。在这一地区,煤炭、钼、钽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在人类社会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大,地球资源日渐衰减的今天,北极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然令各国垂涎。

  其实,历史上人们对北极丰富的资源并非视而不见,只是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开发冰层之下的资源,难度如同在月球采矿,只好“冷处理”。

  转机出现于地球温室效应发力之时。全球平均气温的不断上升,使得覆盖北极三分之二的冰盖不断融化。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联合研究表明,今年夏季,北极冰冠的面积比最早开始卫星跟踪的20世纪70年代末减少了40%以上。

  冰退人进,北极的经济、商业价值由此进入各国视野。气温升高,冰盖消融,使得人们能够轻松地开采储量巨大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目前,加拿大已着手在北冰洋岛屿上开采钻石。其产量预计可达到全球天然钻石产量的10%以上,届时,加拿大将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钻石生产国。

  温室效应不但使资源开发成为可能,还“激活”了具有重大商业价值的“黄金航道”。北极拥有联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加拿大魁北克学院拉塞尔教授认为,“随着北冰洋消融,加拿大沿岸的‘西北通道’和西伯利亚的‘东北通道’将成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线’。”

  两洋之间,通过“东北通道”,将比经过苏伊士运河的传统国际航线,节省5000海里的航程和一周的航行时间。欧亚两大洲之间,通过“西北通道”,比经过巴拿马运河将缩短4000海里,对航运业者而言自然有丰厚的利益诱惑。

  构筑利益“围城”,大北极出现“小圈子”

  有利益就会有竞争。单从地理角度而言,主权利益是北极国家,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丹麦、挪威5个环北冰洋国家最大的诱惑。在有关北极利益的多元化竞争中,主权决定一切,争得主权就掌握了北极资源的绝对处置权。

  历史上,北极地区鲜见人类活动的记载。因此,有关北极的历史主权并无定论。自1920年以来北极5国基于地缘的视角,一直在为北极领土主权争执不已。有西方学者认为,目前有关北极领海的争夺有如15世纪欧洲殖民者瓜分非洲。在此过程中,下手较早、坐拥北极半壁江山的俄罗斯抢得先机。

  俄罗斯将北极地区视为“21世纪的能源基地”。早在2001年,其就对北冰洋近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向联合国提请了权益诉求,只因“证据不足”而遭驳回。为了提高领海主权竞争的话语权,俄专家还计划为北冰洋改名,称为“俄罗斯冰洋”。

  2007年8月,俄罗斯利用深海潜水器,将一面用钛合金制成的俄罗斯国旗插在4300米深的北冰洋洋底,随后它又建立起浮冰漂流站,并派遣战略轰炸机巡视。

  除了俄罗斯之外,其他环北冰洋国家纷纷“出招”,加入到有关领海主权的竞争中来。1984年,丹麦人登上与加拿大存有主权争议的汉斯小岛,别出心裁地埋了瓶白兰地。翌年,加拿大士兵依法炮制,在岛上埋了瓶威士忌。2003年,美国向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拍卖北极的天然气开采权,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对北极领土的所有权。

  受主权冲突的影响,环北冰洋国家虽然无法消除“圈里斗”,但在打造利益“围城”、拒绝和阻止非北极国家进入上却十分“抱团”。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挪威、丹麦、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希望通过“内部协商,外部排他”来处理北极领土和权益问题,并进行北极治理。

  2011年5月,由北极国家主导的北极理事会发布《努克宣言》,声称只有承认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对北极的主权和管辖权,其他国家才能成为该理事会的观察员。

  俄罗斯外交部负责协调北极问题特命大使、北极理事会俄方代表瓦西里耶夫认为:“北极是全球的,但只有居住在那里的人才有权确定在北极地区的游戏规则,北约或欧盟等外部势力应远离那里。”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