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国量化宽松经济政策遭批评 或因成本大于收益

2012年10月17日 15:27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在日前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饱受争议的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再次成为焦点,从新兴市场国家巴西到发达经济体日本都纷纷批评这一政策的低效和负面溢出效应。尽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就此作出了辩护,但面对当前的经济现实其“雄辩”仍显苍白。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促进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除采取降息等价格型传统货币政策外,还先后推出了3轮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其中包括购入大量美国国债和房利美等机构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并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美联储希望以此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同时压低中长期利率,创造更加宽松的金融环境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在本次年会上,伯南克表示,从执行效果看,量化宽松政策“不仅有助于加速美国经济复苏,同时通过刺激美国的消费和增长帮助支撑了全球经济”。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不可否认,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复苏和增长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少分析人士同时指出,其推行的成本却远远大于收益。首先,该政策的效果并不持久,对改善就业状况的作用并不明显,美国经济期盼的强劲增长始终没有来临。今年以来,美国失业率基本停留在8%以上,明显高于经济衰退前4%至5%的水平,而且长期失业人口高达500万。在最新发布的经济展望中,美联储不得不把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之前的1.9%至2.4%区间降至1.7%至2%区间。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注入流动性能提振股票等资产价格,但对于美国新增就业和经济增长难以发挥大的作用。

  其次,该政策不仅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而且其消极作用不容低估。该政策的实质是借助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的铸币红利,加大国内消费者的短期财富效应,延续当前消费占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显然不利于美国开展中长期财政整顿并推行经济结构性改革。另外,美联储最终还将面临经济好转后,在收紧政策时回收流动性的两难选择:若不回收这些流动性,其势必将成为通胀隐患;但若过快回收这些流动性,又可能打击银行的正常信贷活动并危及实体经济发展。

  最后,该政策的溢出效应更是不可小觑,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风险加剧。美联储不断依靠金融手段扩张信用规模,将导致美元货币供给猛增,美元币值走软。在美联储执行超宽松货币政策的短短数年间,其资产负债表已由危机爆发前的9000多亿美元膨胀至目前的2.8万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作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的流动性泛滥将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其他国家货币币值,引发新一轮全球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就曾指出,在本世纪初美国科技股泡沫破灭后,正是美联储的流动性泛滥助推了日后次贷危机的发生。

  美国当前的经济困境并非货币政策所致,也难以用货币政策改变。美国经济当前缺乏的不是流动性而是确定性,当务之急是消除“财政悬崖”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在于放弃利用货币政策来克服财政政策不利影响的做法,加快经济结构性改革步伐,实现中长期可持续发展。(陈建)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