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称美大选最后一场辩论聚焦外交 胜负难料

2012年10月23日 08:2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选民关注经济就业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10月21日报道】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总统候选人辩论将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22日晚上9点在佛罗里达州的林恩大学举行,辩论双方将聚焦对外政策。

  在前两场辩论中,双方谈到了对华贸易、中东、美国人在利比亚遇害、美国对叙利亚内战的反应和伊朗核野心问题。

  而在下一场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可能会比较深地审视这些问题。对奥巴马来说,一个关键问题是,人们印象中他在国家安全事务上的优势是否能增加他的选票。

  分析人士说,美国人民,还有外国人民,都想知道,在伊朗核计划或者美国应对阿拉伯之春问题上,罗姆尼的做法会和奥巴马有什么不同。

  美国公众仍然聚焦经济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问题,但是有民调显示,罗姆尼可能已经削弱了奥巴马总统在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上的主导地位。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0月22日报道】在这次辩论中,奥巴马将面临与数周前设想的正好相反的情形。他作为现任总统的身份不仅不会让他有更多可信度,反而会令他更加脆弱,他要面对有关一系列未解决危机的问题。

  罗姆尼很可能会再次提起奥巴马政府对9月11日班加西遇袭事件的反应。奥巴马还可能要面对叙利亚内战、黎巴嫩暗杀以及伊朗核计划等问题。

  除了利比亚问题,两位候选人对于美国在世界上所发挥的作用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奥巴马和罗姆尼面临的挑战是,在阐述外交政策的时候还要能够引起选民的共鸣,而选民目前关心的是经济问题以及削弱了美国海外行动能力的日益增长的国债。

  奥罗对华“心口不一”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网站10月21日报道】奥巴马总统与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将在周一晚上的辩论中回答有关外交政策的问题。伊朗、巴以和谈和中国最有可能成为辩论的主题。

  专家们都认为,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强国,美国应该把它当作朋友。辩论时肯定会有强烈的措辞,但不管谁当选,都会像奥巴马现在一样,在某些贸易问题上施压,但同时保持友好的关系。

  “考虑到竞选的问题,周一晚上有关贸易问题和公平性会有很多说法,但我认为,无论谁当选,他都会认识到,与中国打贸易战对生意是不利的——对他们是这样,对我们也是。”曾任多位领导人国防政策顾问的理查德·珀尔说,“因此,周一晚上我们会听到激烈的言辞,但那不会真的发生。”

  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瓦尔特说,候选人对中国的强硬立场是有动机的:两党的选民都很在意保护美国的就业岗位,强调这一点在政治上很有吸引力。他说,即便罗姆尼当选,他也会遵循奥巴马现在实行的政策方向。

  “事实上,奥巴马对东亚采取了相当强硬的外交政策。”瓦尔特说。他认为两位候选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实际做法不会有太大差别。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0月22日报道】中国是同时涉及外交和国内政策的一大问题,两位总统候选人在辩论中都会提到中国崛起的经济实力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选情胶着胜负难料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22日报道】一项新出炉的美国全国民调显示,罗姆尼增强了自己作为最有能力提振经济的总统候选人的形象,并在显示谁能更好地担任三军总司令的过程中与现任总统奥巴马几乎打了个平手,从而使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在选民中可能形成平局的态势。

  《华尔街日报》与全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奥巴马在社会问题和个人魅力方面保持着强劲领先优势,选民认为他更有同情心、更亲切。不过,眼下距离大选还有两周多,民调显示,两位候选人在可能选民中的支持率都是47%。对罗姆尼来说,他的支持率有所上升。9月底时,罗姆尼的支持率比奥巴马低3个百分点,—个月前低5个百分点。

  新的民调凸显出,在两位候选人准备周一进行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辩论之际,两人都必须全力一搏。第三场辩论的重点是外交政策。

  罗姆尼接近抹除奥巴马曾经的一大领先优势,即在外交政策方面表现出来的领导力。

  相比之下,奥巴马可能感觉必须想办法在周一将经济加入辩论内容中,扩大自己在女性、年轻人和拉美裔选民中的明显优势。在选民认为哪位候选人能够更好地处理普通选民和中产阶级所关心的问题上,奥巴马继续保持着相当大的优势。

  今年的总统选举眼下有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势均力敌的选举之一,可能与2004年时任总统小布什与参议员克里之间胜负难分的竞选类似。8年前,这两位候选人也在《华尔街日报》10月底进行的民调中支持率相同,两人支持率都是48%。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