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大选十问之八:美大选迈入“Web 2.0时代”?

2012年10月26日 0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华盛顿10月25日电 题:美国大选迈入“Web2.0时代”?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大鸟”、活页夹和刺刀有何相同之处?答案是一夜之间,它们在美国大选中的知名度就与奥巴马和罗姆尼并驾齐驱。

  这源于社交媒体的巨大力量。10月3日首辩,罗姆尼说尽管他喜欢“大鸟”(著名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主角),但仍会削减联邦政府为播出机构提供的经费。此言一出,推特一分钟曾出现1.7万条与“大鸟”有关的推文。

  16日二辩,罗姆尼失言说曾收到“装满女性的活页夹”,社交媒体马上笑声四起,恶搞图片层出不穷;22日三辩,罗姆尼指美国军舰数量太少,奥巴马反讽美国战马和刺刀的数量也比过去少,结果“刺刀”在推特上一分钟被提及6万次。

  在奥巴马竞选团队的推波助澜下,“大鸟”、活页夹和刺刀马上冲出虚拟空间,在选民中间广为人知,也顺势成为民主党攻击罗姆尼的新武器。某种程度上,由于知名度更高,形式更受欢迎,它们比铺天盖地的竞选广告更具杀伤力。

  以上仅是当下社交媒体深刻影响美国大选的一个缩影。作为源于Web2.0技术、强调双向互动的通讯形式,社交媒体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讯装置更为普及的大背景下,正逐渐将美国大选推入一个“Web2.0时代”。

  “围观”总统辩论创新高

  以刚刚结束的美国总统辩论为例,根据研究机构“蓝鳍实验室”(BluefinLabs)的统计,在两大社交媒体平台——脸谱和推特上,三场辩论引发的留言和推文达到了创纪录的3140万条。

  其中奥巴马和罗姆尼侧重经济政策的第二场辩论最引人注目,共吸引1220万条留言和推文,这一数量甚至超过了今年美国“超级碗”决赛,其次是第一场辩论,共吸引1120万条讯息,最后是第三场辩论的800万条讯息。

  对比奥巴马和罗姆尼,或许后者“亮点”更足,三场辩论每场被网民提及的次数都比奥巴马多,尤其是首场辩论,提及罗姆尼的讯息达到54%,提及奥巴马的仅为42%。

  焦点话题方面,统计显示税收和就业是最受关注的两大内政话题,三场辩论被提及的比例分别为4.1%和3.1%,而在第三场侧重外交政策的辩论中,以色列被提及的比例最高,达2.1%,其次是伊朗和中国,均为1.9%。

  从登堂入室到遍地开花

  对于大选的另一极总统候选人,社交媒体业已不可同日而语。比如奥巴马,2008年大选他仅初涉脸谱、推特、优兔(YouTube)等网站,最多是在推特上宣布拜登成为自己的竞选搭档,并未对社交媒体投入太多精力。

  如今随着脸谱和推特分别在全球拥有8.45亿和3亿用户,加上iPhone、iPad等移动通讯装置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奥巴马对社交媒体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而且力求“遍地开花”。

  在脸谱、推特、优兔三大平台,奥巴马曾参加脸谱网员工大会,也曾亲自接受推特访谈,今年3月,其竞选团队在优兔发布一段长达17分钟的视频,宣扬奥巴马执政业绩,解说则是好莱坞老牌巨星汤姆·汉克斯。

  同时,奥巴马开始将更多社交媒体纳入视野。其竞选团队在Spotify上贴出奥巴马最喜欢的歌曲,在Instagram上贴出照片,并频频利用Tumblr和Google+和网民互动。团队数码技术总监曾表示,他们的策略是针对不同社交媒体设计出不同信息,从而尽最大可能与用户实现互动。

  存在“双刃剑”效应

  总统候选人利用社交媒体助选的好处十分明显,比如可以争取更多捐款,也可以拉近与年轻选民的距离,塑造更亲民、更有活力的个人形象。2008年至今,奥巴马在年轻选民中的支持率一直很高,社交媒体可谓功不可没。

  此外,通过分析用户个人资料,竞选团队能够发现他们对候选人持何种态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发送竞选广告和讯息,更可以利用数据努力吸引支持者的“好友”,这一点在双方实力特别接近的摇摆州很有实用意义。

  但社交媒体也是把“双刃剑”。选举专家指出,社交媒体的发展意味着人人都可能成为“记者”,一旦候选人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被偷录偷拍,其有失检点的行为就会传遍网络,而且负面效应会不断扩大。

  显然罗姆尼吃过这样的苦头。9月一家网站将一段偷拍于筹款晚宴的视频公布于众,显示罗姆尼声称47%的美国人不交个人所得税,完全依靠政府还自认是受害者,消息传出外界大哗,10月3日首场辩论结束后,罗姆尼曾公开道歉,表示这一说法“完全错误”,但至今视频仍在网上流传,“47%”的言论也成为奥巴马攻击罗姆尼的一大利器。(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