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世界经济增长乏力 中国未来发展面临多重挑战(2)

2012年11月12日 16:55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维护和塑造国家形象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伴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但各种外部压力也随之增加。

  在有失公允的国际舆论和西方价值观作用下,一些国家迄今无法适应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中国风险论”相继袭来,美欧一些知名智库和专业咨询机构纷纷将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列入2012年全球十大风险之一。

  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抱有种种疑虑,充满误解和偏见,纷纷调整对华关系,增加了对中国的战略防范,频频制造麻烦,挑起双边或地区涉华争端。

  上述现象表明:一些国家虽然接受中国的发展成就,但对中国未来走向仍存有疑虑。

  此外,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洗礼,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竞争力不断提升,经济疆界和利益疆界不断向国际范围延伸。然而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仍处在学习和适应阶段,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对投资东道国投资政策法规缺乏把握、经营人员文化素质欠缺以及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形象不尽如人意等,表明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维护和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在外交工作上应形成合力。

  中国外交未来的着力点

  其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坚定不移维护与拓展发展空间。牢牢把握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进一步调整对外关系战略。

  要稳定和拓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确保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战略必备的国际资本、技术和市场支撑。通过高层战略对话和外交协商解决相关问题,增进相互谅解,谋划相互妥协,加强利益交换,敦促对方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维持双边关系大局稳定。

  继续巩固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以贸易、投资、技术、人文和产业合作为载体,加快互联互通,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档次,彰显合作效益。

  创造条件进一步推进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互利互惠合作关系,筑牢中国经济梯次转移的政治、经济和人文基础。

  全方位参与多边外交。利用一切机制和渠道,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维护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呼吁世界各国遵守联合国宪章精神,反对任何国家推行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国家利用武力移植本国政治制度或价值观,反对任何国家以人道主义干预为幌子推行单边主义战略。

  依据全球化和低碳经济发展进程,积极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加快融入世界主流经济的进程,加快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效实现工业化后发优势。此外,还应充分利用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本、市场资源和产业扩张能力,建立和完善以本国企业为核心的国际转移机制,实现更多的发展利益。

  其二,积极稳妥维护国家权益。成熟的国家关系必然伴之以复杂多变的矛盾和纠纷。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外交理论和实践机制,建立与完善同本国经济疆界和利益疆界相适应的国家利益保护与促进机制、足够的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的机制和能力、具有弹性的对外关系矛盾与纠纷处理机制、与本国国际地位及作用相适应的外交队伍、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各界参与外交事务的机制。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积极开展平等对话、谈判和政策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照顾相互关切,推动互利合作,维护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

  其三,争取扩大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一是积极推动现行国际机制改革与创新,改革有悖于时代潮流的治理程序,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话语权。二是积极推动建立新的游戏规则,与发展中国家携手提出共同主张,发出共同声音,倡导共同议程,维护共同利益,谋划共同发展空间。三是用足用好20国集团机制,积极参与并推动经济治理进程,维护中国发展权益。四是加紧构建区域发展合作与治理机制,构建有效的利益共同体,增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政治与经济基础。

  其四,依据国情承担国际责任。中国应依据国力许可和联合国宪章精神,增加对外发展援助,扩大提供公共产品的规模,提升对外援助的质量和效益,协助受援国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以中国成熟技术和成套设备为载体增加基础设施和技术项目援助。与有关各国加强对话与谈判,扩大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借鉴治国理政和经济与社会转型经验。

  其五,着力构建国家理念形象。积极整合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促进中国文化、中国理念形象与中国成就的有机统一,促进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的认知,促进中国文化与国际主流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促进国家之间和谐共存,为中国融入国际主流社会构建人文基础。(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刘友法)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