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印度加强介入东亚事务 欲开启“向东干”战略

2013年01月06日 13:31 来源:《环球》 参与互动(0)

  原题:印度从“向东看”到“向东干”

  印度介入东亚事务的程度日益加深,美日印安全同盟已经开启,“亚太小北约”有旧话重提之势。

  2012年12月20日,“印度-东盟”峰会在新德里结束,双方宣布结束在服务和投资领域的自由贸易谈判,将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并承诺在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加强合作。以此为标志,印度“向东看”战略在施行20年后,转为全面的“向东干”战略。

  20年前,印度借势国内经济改革开启“向东看”战略,前十年进展不大,1996年才加入东盟地区论坛。进入新世纪后,伴随快速崛起和地缘野心膨胀,印度开始全方位介入东南亚,先后加入东亚峰会、签署《东南亚和平友好条约》,并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

  近两年来,在美国重返亚太实施“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印度将“向东看”(Look East)转为“向东干”(Act East),公开介入南海事务,俨然一副亚太和东盟地区重要角色的姿态。

  此次印度在新德里召开“印度-东盟”峰会,意在用双边合作为自己“向东看”战略20周年献礼,并决心开启全面“向东干”战略。分析此次峰会达成的协议,印度至少在四个方面取得进展:

  首先,印度东盟发展关系的经贸基础进一步夯实,双方完成在服务和投资领域的自由贸易谈判,并决心将2012年800亿美元的贸易额提升至2015年的1000亿美元,并规划了2020年2000亿美元的目标。

  其次,印度东盟的互联互通有望提升,双方决定2016年建成“印度-缅甸-泰国”高速公路,并延伸至老挝和柬埔寨,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陆上通道将更便捷。

  第三,印度东盟关系总算有了正式的名分,“战略伙伴关系”可以为今后双方合作开启更大的想像空间。

  第四,印度明确提出要加强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强调要利用东亚峰会和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等平台加强安全合作和信息分享,开展高级别对话处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确保海洋安全、航海自由和海上通道安全,以保证贸易活动不受阻碍。安全方面的措施听起来更像是呼应美国的主张,这为印度未来以航行自由之名更大程度介入地区事务埋下伏笔。

  事实上,中国对印度加强与东盟的关系并没有“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因为中国在东盟并无排他性的利益安排。印度东盟加强经贸合作无可厚非,双边贸易额提升可以促进彼此发展,中国欢迎公平的经贸竞争,并且有足够自信,因为中国东盟的贸易额已四倍于印度东盟,2011年就已达到3600亿美元。

  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也不令中国担忧,在国际关系中,实力较弱的一方倾向于结交更多的强国,这可以理解。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主动介入的大国是否别有居心,是否可能引发大国争斗。

  在美国加速推动“亚太再平衡”战略、海洋权益问题升温和印度积极介入亚太事务的情况下,东南亚事实上已成为大国地缘关注的焦点所在,处理不好可能成为新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角逐场。

  在美国和西方世界整体处境低迷的背景下,中印两国实力地位迅速上升,加之美国对印度的拉拢和地区介入,中、美、印三国的战略利益和地缘关注点正迅速集结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印度-东盟”峰会不过是这场大戏中的一场表演。

  在美国将印度视为潜在地区盟友和鼓励印度东向战略转为“向东干”的情况下,印度介入东亚事务的程度日益加深,美日印安全同盟已经开启,“亚太小北约”有旧话重提之势。当然,有理由相信,印度并不会轻易成为美国的盟友,其加强对美关系的用意也非完全出于“抗衡中国”。但倘若印度执意要呼应美国“趟地区安全浑水”,主动介入南海争端此类的不相干问题,其今后的地区作为的确令人担忧。

  这种担忧并非无的放矢,印度媒体在解释印度东盟加强安全合作的理由时,居然认为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而印度希望确保印度洋海洋权益,从而认为印度东盟在抗衡中国方面利害关系一致,因此双方展现出要把合作范围从以往的经贸领域扩大至安全领域的姿态。如果印度发展与东盟关系的着眼点在于搞抗衡,那的确不能不令人警惕。

  期望确如印度外长库尔希德所言,印度与中国可以在亚洲、非洲和其他地方成为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不愿陷入与中国的任何争执当中,并以友谊和理解给亚洲带来稳定。(傅小强)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