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综述:安倍外交首秀行动频频 唯独绕开中国

2013年01月06日 21: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东京1月6日电 (记者 孙冉)安倍晋三新政权走马上任11天,外交方面行动频频。安倍派特使4日访韩,副首相麻生5日结束访缅,外务大臣岸田将于下周出访东盟,安倍还将于1月下旬访美,派特使2月访俄。一连串举措揭示了安倍新政权的外交路线,但唯独对华是空白。

  日美同盟为基轴欲建立新3国同盟

  12月16日刚赢得众议院大选的安倍就马上表示首访国家为美国,并早早同奥巴马确定了日程。安倍多次表明,日本外交的基轴为日美同盟,自民党重新执政后,将在各方面加深日美同盟的合作范围,并致力于携手解决诸多亚洲问题。

  1月4日,安倍特使额贺福志郎访问韩国,在同韩国候任总统朴槿惠会谈时,递交了安倍的亲笔信,并表达了安倍欲尽快举行日韩首脑会谈的意愿。据悉,安倍希望出席朴槿惠2月底举行的总统就职典礼,以便有理由访问韩国。

  安倍曾就日韩关系表态说,“韩国是日本最重要的邻国”,暗示韩国是日本仅次于美国的最重要双边关系。

  一直以来,日美和韩美虽互为同盟国,但日韩之间一直没有形成同盟的关系。直到2010年“天安舰”事件发生后,美日韩三国开始迫切需求紧密团结。2010年7月25日,美韩在日本海进行联合军演,日本首次派遣海上自卫队以观察员的形式参与。2012年6月21日,美日韩三国在朝鲜半岛以南的公海举行了首次联合军演。

  重返亚太的美国积极促进新的3国同盟关系,因此即使日韩因为竹岛及慰安妇问题,矛盾不断,但安倍并未放弃修复日韩关系的努力。为此,他还决定政府不主办自民党竞选纲领中提出的“竹岛日”纪念活动,表现出改善日韩关系的意愿。

  重视经济外交或建立对华包围圈

  去年11月奥巴马连任后的首访东南亚之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继奥巴马首访缅甸之后,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也于5日结束了对于缅甸的访问。在与缅甸首相吴登盛会谈时,双方确认日本免除缅甸拖欠的约5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60亿元)债务,并计划重启500亿日元规模的日元贷款,显示出了日本对于缅甸经济支援的决心。

  安倍新政府高官首访缅甸,不仅谋求强化同缅甸的关系,还意在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战略蓝图,日本多家跨国企业正纷纷就前往缅甸投资展开行动。

  此外,日本外务大臣岸田文雄计划最早于9日开始上任后的首访,目的地为菲律宾、新加坡、文莱等东盟多国。

  岸田计划同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举行会谈,会谈将围绕海上安全保障合作,就日本向菲律宾提供巡逻船一事进行协商。岸田还计划同新加坡外长尚穆根举行会谈,围绕日本同东盟成员国等16国之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进行讨论。

  今年是日本同东盟建立交流40周年,日本计划12月在日本国内召开东盟十国首脑特别会议。岸田此行意在为此铺路。

  安倍内阁两位高官分别访问东盟国家,表明安倍政府正式启动了多次强调的经济外交,并希望加强同东盟各国合作关系,此外有分析称,日本意在建立对华包围圈,从而制衡中国。

  意图解决领土问题

  去年12月28日,刚当选首相的安倍晋三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双方一致认为有必要为缔结《日俄和平条约》积极开展工作。

  安倍指出,北方四岛问题是日俄间最大的悬案,并强调“为了最终解决,愿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民主党执政期间,日俄因为争议领土北方四岛出现摩擦,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去年7月登上北方四岛,使得两国的紧张关系升温。安倍此举有意改善日俄关系,并决定今年2月派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交情深厚的前首相森喜朗访俄,有为其亲自访俄铺路之意,由此找到解决领土问题的突破口,发展日俄关系。

  而对于中国,安倍曾表示因顾及中方反应,决定暂时推迟向钓鱼岛派驻公务员的想法。此外还考虑让自民党副总裁、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高村正彦作为特使前往中国。安倍数次言及中日关系都表示:“日中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将努力重回战略互惠关系的出发点。”然而至今,对待中国问题,安倍尚无更多公开动作。(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