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展望2013年欧洲危机发展 或出现转机拐点非终点(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1月09日 11:1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新兴市场对策选择很关键

  2013年,即使欧债危机再次升级,大多数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政府和央行仍有进一步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空间,以刺激经济,减轻外部的负面冲击。

  2012年东亚对欧盟的出口大幅下滑,但亚洲经济体的相互出口份额上升,欧盟的经济衰退对亚洲造成的不良影响比十年前要低得多。尤其是中国作为其他亚太经济体出口市场的重要性显著增加,这有助于缓解欧债危机对亚洲的负面效应。

  由于难以在金融市场募集新的资金,欧洲银行降低了贷款,对亚洲的国际贷款严重下降。然而,许多亚洲银行借机扩张了信贷活动,减少了欧洲银行从亚洲撤资的负面影响。

  ——美国经济分析与咨询机构“环球透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拉吉夫·比斯瓦斯

  由于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占到了其出口总额的近80%,所以截至目前,与巴西、智利和阿根廷等国相比,墨西哥受欧债危机的影响较小。但墨西哥并未也不会完全摆脱欧债危机的影响。

  虽然墨西哥与欧元区国家的直接贸易所占份额并不高,但是欧洲直接投资在墨西哥所占份额却很大,而目前一些欧洲企业正在缩小投资规模甚至撤出当地市场,给所在国的金融稳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欧债危机引起了资本的反复涌入与流出,造成货币汇率不断波动,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也增加了政府管控通货膨胀的难度。虽然欧债危机对墨西哥的直接影响较小,但这一危机严重影响了美国的经济活力,而美国又是墨西哥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为此,墨西哥的经济发展也势必受到影响。

  ——墨西哥经济学家宝琳娜

  去年,以欧洲作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印度出现海外市场需求锐减、货币急剧贬值、投资停止以及商业信心下降等一系列负面连锁效应,致使印度沦为金砖国家中的“差等生”。

  欧债危机对印度企业的影响更为直观。在与欧盟国家有业务往来的印度企业中,有超过50%的受访企业已经将重心从欧洲转向非洲、南亚、西亚和北美。不过,一些最新经济数据表明,印度经济将在今年上半年出现触底反弹,并有明显向好趋势。

  ——印度德里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潘迪特

  紧缩增长之间难取舍

  过年了,马德里市中心熙熙攘攘,许多人手里都大包小包拎着采购来的商品。许多商家提前推出了打折促销的优惠措施,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贝阿特里斯就是其中一个。她在过去的半年里几乎没有购物。她坦承,经济危机让她更注重性价比,“能省一点是一点”。

  就在很多人购物“血拼”的同时,马拉加一名57岁的男子因为经济问题在街头自焚,并最终抢救无效死亡。这名男子已婚,有两个孩子,生前是建筑工人,已经长期失业。他曾经告诉别人,自己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受经济危机和政府实施大规模紧缩政策影响,2012年西班牙的就业市场继续恶化。据西班牙就业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西班牙社保体系的参与人数减少了78.72万人,而失业人员增加了42.63万人。虽然西班牙政府表示,2013年下半年经济将逐渐复苏,但最新民意调查,79%的西班牙人认为2013年西班牙经济将维持现状甚至会更糟糕。

  西班牙记者圣地亚哥认为:“在外部经济局势尤其是欧盟整体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西班牙要尽快走出危机,政府应当推动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行政体制改革,以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行政效率。”此外,他认为2013年西班牙政府还应继续刺激就业、改善金融环境。

  西班牙国家经济学奖获得者、皇家道德和政治学院院士拉蒙·塔玛梅斯表示,目前欧债危机局势逐渐企稳,欧元计划必须继续,欧元区成员国在这一问题上已取得共识。在过去的一年里,欧元区成员国在控制债务增长和减少财政赤字方面做出了重要而积极的努力,并已取得成效,未来这两项工作应当坚持。

  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经济学教授古斯塔沃·马蒂亚斯指出,2012年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欧盟和许多欧元区国家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紧缩不能走出危机,还需要采取措施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并创造就业。为此,欧盟给予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希腊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其减赤计划,这是积极的信号。在西班牙申请援助方面,马蒂亚斯认为,西班牙如果让欧洲央行购买其国债,前提必须是购债举动能帮助西班牙国债风险溢价实现大幅且持续的下降。(记者 丁大伟)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