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世界多极化是大势所趋 别用老脑筋看未来

2013年01月14日 15:17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世界跨入新一年的门槛,各大媒体和专业机构发表的关于国际局势分析和走向趋势预测的报告连篇累牍,这对关心国际局势的人们而言,堪称一年一度的“精神盛宴”。在林林总总的报告中,有不少是以“经济总量”推算何时谁将成为“老大”并预测将出现“权力转移”。于是,防范“第二”崛起的声音在一些国家很能赢得喝彩。在中国,也有一些人热谈某年中国经济成第一、世界权力转移等,似乎实现经济总量第一就可成“老大”。笔者认为,人们习惯于按传统思维思考研判世界走向未免过于简单化,失之偏颇。

  多极化是大势所趋

  我们正处于人类历史关键的节点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成大趋势,一个大国崛起取代另一个大国主宰世界已成为历史,在未来的世界不会重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信息化影响的扩大等,世界已经进入扁平发展的新时代,任何一国的发展,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格局之外。全球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以及欧元危机、美债危机等经济现象无不深刻地体现出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度如此之高,合作和共同发展是如此之重要。为此,笔者认为,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远远超前于人们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和理解。观察未来世界格局应打破传统思维,用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思想,对世界格局的变化进行观察和研判。

  当今,世界各国在国际事务中都努力争取平等的权利,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提升各自综合国力。尽管不同的国家发展有快慢,但共同发展、群体发展是大趋势,未来世界不可能是一国取代另一国垄断全球事务。随着多极化的发展深入,未来世界将会呈现出多元力量共存,相互竞争、制衡又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将是其主要特征。

  前瞻世界未来格局,话题集中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哪一年将成为第一,这未免是过于简单化地看待这一问题。经济总量不能完全表明国力。我们清楚地知道,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建设需要符合其基本国情的发展规律,需要适合各自国情的体制以及科技、资源、基础设施乃至国民基本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均衡发展,这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过程。在世界大潮面前任何一国都难以脱离当今世界而独立发展。中国的国情、国策和文化等更是决定了,中国不会谋求任何所谓霸权。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注入了新的战略内涵,和平、发展、合作、互利共赢,成为中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需要清晰认识和明确强调的是,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前途和命运与整个发展中国家群体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同时,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科学发展,将极大推动整个发展中国家群体的大发展,将积极促进人类社会的大进步。

  两股力量漫长博弈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有矛盾纠结心态,它们从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又惯用他们的价值准则审视和规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以制约他们的发展壮大,以尽可能长地维持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势不可挡,它们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参与国际事务的决策权,以争取必要的发展空间,并争取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间的这种较量,将是今后国际政治舞台上一场漫长博弈。

  中美关系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完全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发展问题。不久前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布的《2030年全球趋势:不一样的世界》的报告也颇引人注目。报告提到,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将被颠覆,美国和欧洲国家将不再享有霸权地位,而是可能和充满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分享这种地位。而如何与担负更多国际责任的亚洲最大国家中国和谐共处,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安全,仍是美国新一届政府亟待研究的课题。报告在对美各界提出警示的同时,还是用较客观的口吻描述未来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分享”对全球事务的主导权,这无疑是有远见的。诚然,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双方在推进国际体系建设、解决地区热点问题、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防范恐怖主义等国际重大问题上,有着各自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美国的“战略再平衡”,如何拓展利益交汇点,规避“零和博弈”,探索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需要中美双方用新理念新视野,从中美两国和世界的和平和长远发展出发,认真思考,找到理性答案。(中国中东问题特使 吴思科)

【编辑:李夏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