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中国存巨大代沟 年轻人因物质主义受诟病

2013年03月16日 10:56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美国《大西洋月刊》3月14日文章,原题:中国代沟为何愈演愈烈? 2004年我刚到北京就受邀担任一个高中英语竞赛的评委。听到许多选手介绍中国过去如何贫困、现在如何富强后,我对另一名评委说,学生们似乎有被保护过度之嫌。“他们什么也不懂”,她说,“根本不知道怎么过日子。这一代人都这样,被宠坏了。”过去8年来,这种观点不断在耳边响起,媒体也不厌其烦地附和。中国一名将领最近指青少年“阴柔之气上升,阳刚之气下降”。还有作家称中国年轻人“被可口可乐和汉堡喂得肥肥的”。

  有关食物的隐喻能说明问题。老一辈中国人觉得,“为何他们(年轻人)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们当初却历经磨难?”矛头直指“80后”从不知定量配给为何物、在改革开放后被养大的一代。这些正是中国年轻城市人口与父母之间前所未有的巨大代沟所呈现的症状。

  26岁的博士张君(音)这样形容眼下状况:“这不仅是代沟,还是价值观鸿沟、财富鸿沟、教育鸿沟、关系鸿沟和信息鸿沟。”一名30岁的记者坦承:“我和母亲没任何话题可谈。她不理解我的生活方式。”毕竟,父母年轻时在偏远农村劳作,子女却生活在购物中心、苹果手机和随意约会的世界里。老一辈尤其是已五六十岁的中国人,面对如今琢磨不透的社会习俗和规范,他们感到茫然。

  这种疏离感并非中国独有。但在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年代人之间的延续性要好很多。孟加拉国农村和曼彻斯特远隔万里,但也比不上中国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与现代北京之间的距离。

  中国年轻人因所谓的物质主义而饱受诟病,其实这仍是其父母奉为圭臬的价值观体系。经历过一切向钱看的年代后,在中国父母眼里,最重要的并非专业地位或公共成就,而是金钱和安全。“我母亲不理解我的工作,尤其是我挣不到‘外快’”,张君说,“上次回家过年时我堂兄也在,他是医药代表。母亲不停地说‘你还不如和你堂兄一起做生意呢!他挣了那么多钱!”(作者詹姆斯帕尔默,王会聪译)

【编辑:张艾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