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朝鲜半岛风云变幻 韩国民间支持核武装呼声再起

2013年04月15日 09:26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朝鲜第三次核试验之后,执政的新国家党前党首郑梦准议员再次呼吁韩国也进行自卫性质的核武装以遏制朝鲜。在过去的20年中,几乎每次发生重大安全危机时,韩国国内都会出现以军方退休元老为中心、配以媒体和政界头面人物的保守势力打出要求核武装的旗帜,但又总是在韩国政府果断重申无意研发核武器之后偃旗息鼓。核武装,对韩国人来说无异于一个不愿睡醒的梦。

  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韩国的朴正熙政府在1970年代正式放弃了名为“无穷花开”的秘密核开发计划,但韩国人对于拥核的热情并未减弱。直至现在,有民调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韩国民众支持核武装。

  美国不愿看到韩国拥核

  不过,在可预见的未来,任何一位理性的韩国领导人恐怕都下不了核武装的决心。

  在正式迈出核武装的第一步前,韩国首先要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收回20多年前发表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而仅这两项就足以摧毁其多年积累起来的和平国家形象。韩国核武装的努力必然引发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

  退一步说,即使韩国不顾国际制裁和孤立的风险,或者非常隐秘地掌握了核武器,也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韩国反而会陷入更加恐怖的、无异于走钢丝的核平衡中。如果朝韩任何一方核管理不善,或核战爆发,整个朝鲜半岛都面临被毁灭的危险。韩国拥有核武器不仅会使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失去根据和方向,也必将刺激日本走上核武装之路。日本右翼本来就因找不到核武装的正当理由而苦恼,韩国核武装自然是最佳借口。更何况凭借日本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其核武装要比韩国轻松得多。届时,东北亚将进入新一轮军备竞赛之中。

  实际上,这一连串后果基本不用考虑,因为韩国很难迈出核武装的第一步。美国在历史上采取各种手段阻止了朴正熙政府秘密研发核武器。国际原子能机构曾对韩国科学家“私自”获取核材料和核技术发出了严厉警告,迫使韩国政府公开重申绝无核计划的立场。

  而从根本上说,一个独立,且容易冲动的核韩国不符合美国在亚太的安全利益,这也正是驻韩美军存在的理由之一。因此,美国一直在通过各种双边和多边条约、协定,如正在磋商修订中的《韩美原子能协定》,严格限制韩国拥有铀浓缩和核燃料再处理权限,从源头上掐断韩国萌生核武装的念头。美国也通过《导弹协定》将韩国的弹道导弹射程限制在800公里以内,以防其发展具有投送核弹头能力的远程导弹。而直至2012年10月前,韩国的弹道导弹射程一直被限制在300公里以内。因此,韩国要发展核武器必然要强行突破美国设置的重重束缚。这等于是冒美韩同盟瓦解的风险,而这对韩国来说显然得不偿失。

  反复重申对韩安全承诺

  除了限制韩国掌握核技术和导弹技术之外,美国也通过反复重申和强化对韩国的安全承诺来打消韩国核武装的念头。自从1991年宣布从韩国完全撤出战术核武器之后,美国通过可以携带核武器的核潜艇公开访韩,B52和B2战略轰炸机远程参加韩美联合军演,以及部署在美国本土的陆基核武器,形成了对朝鲜三位一体的延伸威慑,其力度完全不亚于冷战时期在韩国直接部署战术核武器。美国不仅在本土和海外军事基地部署了强大的部分针对朝鲜的导弹拦截系统,也极力拉拢韩国参与美国主导的美日韩导弹防御系统,并试图构建三国军事同盟体系。

  其实,韩国国内为核武装摇旗呐喊的人心里都非常清楚韩国政府不可能重启核计划,而美国也不会允许韩国这么做。这些人不厌其烦地扛出韩国核武装的大旗,一方面是为了迫使美国加强对韩国的核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则有间接向中国施压之意。核武装论的逻辑是,不断带头主张核武装将会带动韩国社会掀起有关核武装是否必要的讨论。这些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成民众的舆论共识之后,就会对韩国政府构成一定的压力。韩国政府可能被迫松动有关核武装的论调。面对韩国可能出现的政策松动或调整,中国将会感到担忧,从而站出来向朝鲜施加压力迫使其弃核。因为一旦韩国拥有核武器并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四面被核包围的国家。中国显然不愿看到这种严峻的安全情势出现。

  总体来看,韩国领导人一定非常清楚,对于已经完全融入并严重依赖国际社会的韩国来说,核武装的想法几乎没有任何现实的可能性。韩国部分保守势力对于核武装的疾呼不过是韩国多元社会的一个反映,也是他们一个不愿睡醒的梦而已。尽管如此,韩国国内出现的核武装呼声仍然值得我们警惕。(詹德斌 作者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所博士)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