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印度酝酿推粮食安全法案 八亿国民将获政府粮援

2013年05月14日 14:40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在2014年5月大选到来之前,印度正酝酿出台一项“国家粮食安全法案”,向8.1亿民众提供远低于成本价的粮食,这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贫困人口的缺粮难题,而且70%的印度国民将因此法案受益

  七成国民将因法案受益

  对印度这个幅员辽阔的新兴国家来说,温饱问题至今仍是亟待解决的关乎数亿贫困人口生计的难题。根据印度人口普查的数据,其总人口已超过12亿,且人口的总体规模仍处于继续扩大状态。然而,在这12亿人中,约42%属于贫困人口,仍然为温饱问题所苦。全世界共计10余亿贫困人口,印度的贫困人口就超过4亿,约占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一。

  长期以来,对于历届印度政府来说,粮食安全都被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2009年印度大选时,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就因较多的考虑穷人的福利问题而获胜。

  在明年5月大选日渐逼近的紧要关头,国大党计划推出一项“国家粮食安全法案”。根据这一法案,印度政府将扩大对贫困者的救济范围及力度,将向8.1亿民众提供远低于成本价(约相当于十分之一)的粮食(小麦、米及其他粗粮)。与之相比,印度政府现阶段只对最贫困的3.18亿民众提供救济。

  毫无疑问,这将使数亿印度民众因此受惠,从而获得与之前相比更为廉价的粮食。但是,这同时意味着,印度政府每年需为此支出230亿美元(约1413亿人民币)的巨款,将使印度每年的粮食津贴数额增加45%,动用全印度年谷物产量的三分之一之多。

  如若这一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并得以实施,印度全国近70%的民众,将能够从政府这一法案中受益。

  如何筹措资金成难题

  如果新法案获得通过,如何筹措廉价粮食计划所需要的巨款,将成为印度政府的巨大难题。

  有印度相关专家认为,虽然目前无法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法案能否在国会获得通过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法案将进一步扩大印度的预算赤字,使本就负担沉重的印度国家财政再背上一个大包袱。

  对于辛格领导的政府来说,目前印度的赤字已经庞大到几乎无力承受的地步,削减各项开支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在此情况下,拿出如此巨资实行粮食计划,难度可想而知。

  据悉,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目前就已经对预算赤字问题感到忧虑,新法案或将使他面临的难题难度进一步加大。届时印度政府或将通过其他渠道筹措资金,如削减其他开支及增税。

  法案讨论遭遇部长丑闻

  在极力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法案”的当口,国大党也一直为负面新闻所累。5月10日,印度政府两名重要部长——铁道部部长帕万·库马尔·班萨尔和司法部部长阿什瓦尼·库马尔相继因政治及财政丑闻辞职。

  铁道部部长班萨尔辞职的原因是,他的侄子被控收取16万美元贿赂,以便为铁道系统内一名人员安排升迁。而司法部部长库马尔辞职则是因为高等法院指责政府大幅修改联邦调查人员一份调查报告草稿。此前,印度中央调查局在追查一些私营企业如何能在没有公开招标的情况下,获得数以十亿美元计的煤田开采权,而库马尔被怀疑试图修改调查报告的草稿,以减轻其中对政府的指责。

  在距离国会选举不到一年的紧要关头,这些丑闻令总理辛格领导的政府声誉受损。这些丑闻曝光后,反对派甚至封锁了国会。

  印度国会本应在5月8日召开会议,但由于反对派要求涉及丑闻的两位部长辞职的呼声高涨,国会最终延迟了会议召开的时间。因此,对于为印度70%国民提供廉价粮食的“国家粮食安全法案”及其他经济措施的讨论均被迫推迟。

  保证“专款专用”是挑战

  不过,不久之后,“国家粮食安全法案”仍将被提上印度国会的议事日程。在2014年5月大选举行前,“国家粮食安全法案”无疑对印度政府和国大党来说,具有财政和政治方面的双重意义。

  有分析认为,之所以计划推出这一法案,是印度执政的国大党为保证能在下届大选中获胜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因为这一使七成国民受益的法案,将为国大党赢得更多的民意支持。

  不过,即使这一法案最终得到通过,也需注意其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以往印度援助贫困人口的救济资金,约一半以上都在臃肿、腐败的分配系统中流失。

  无独有偶,也曾有媒体批评在以往针对穷人的粮食援助计划中,贪污腐败现象横行,最终真正被送达到需要的人手中的粮食十分有限。因此,如何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专款专用”,使真正填不饱肚子的穷人而不是那些国家的“蛀虫”因此法案受益,成为印度政府需要思考并解决的现实问题。(秦清)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