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劳工向日使馆递函 敦促解决强虏劳工问题

2013年05月14日 15:48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中国劳工向日使馆递函敦促解决强虏劳工问题
中国二战劳工和遗属打出横幅要求日本政府谢罪赔偿。陈建军摄影
89岁的张士杰手持敦促书与其他人准备进入日本大使馆。陈建军摄影

  原题:中国劳工及遗属向日本大使馆递交书函 敦促解决强虏劳工问题

  今天下午,在日本侵华期间被强掳到日本的中国劳工及遗属代表十余人齐聚位于北京的日本大使馆前,向日方递交敦促书,要求日本政府解决强虏、奴役中国劳工的问题。其中,参加当天活动的89岁的张士杰是为数不多的幸存劳工之一。递交敦促书人员还包括5家二战中国劳工联谊会代表,分别是二战中国劳工三菱受害者联谊联席会秘书长戴秉信、二战中国劳工联合会三菱劳工分会会长侯顺年、二战中国劳工长崎三岛(高岛、端岛、崎户)受害者联谊会秘书长王洪杰、山东省三菱受害者联谊会秘书长王万营、中国被掳往日本劳工联谊会河北三菱分会秘书长孙立确。

  在递交敦促书前,中国劳工诉讼的代理律师康健对记者介绍说,二战期间被强掳到日本三菱公司做苦役的中国劳工及遗属共计5个代表团,今天联合向日本政府提交敦促书,敦促日本政府尽快地向中国劳工谢罪赔偿。针对劳工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劳工幸存者代表就在日本东京、福冈、宫崎、长崎、北海道等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控告日本政府和三菱公司。日本政府在诉讼之初是否定事实的,三菱公司也是否定事实的。但是通过诉讼,日本法院承认日本政府和三菱公司在战争期间存在强虏和奴役中国劳工的行为,并且给中国劳工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但是在2007年4月27日,日本最高法院以中日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已经代表个人放弃了索赔权为借口,免除了日本政府以及日本企业的相关法律责任,对此中国劳工受害者以及中日双方的律师向日本的法院以及日本内阁提出强烈抗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日本最高法院判决当天表明日本最高法院的解释是非法和无效的。此后,劳工代表和律师一直与日本政府和三菱等公司进行交涉。尽管日本的法院免除了日本政府和相关公司的法律责任,但是在最后判决的附言中也认为日本政府和相关公司严重侵害了中国劳工的权益,并在其中获得了利益,所以日本相关方面应该采取适当方式予以面对和处理。尽管日本自民党、民主党等多个党派议员能够正确看待劳工问题,但是一直没有采取实质性措施。现在,幸存劳工越来越少,年龄也越来越大。所以,希望日本政府及相关公司能够在这些幸存者有生之年,给予道歉和赔偿。如果日本政府不解决这个问题,历史的这一页是永远翻不过去的。”

  下午2点,中国劳工及遗属、律师等十余人走进日本大使馆,向日方递交了敦促书。大约1个小时后,走出日本大使馆的康健律师等对记者说,日方派出3名外交官接待了劳工代表一行,听取了每位代表的陈述,并明确表示将把每个人的要求以及书面材料转达给上级政府。

  据记者了解,中国劳工代表一行将在今晚前往上海,明天将到日本三菱驻上海办事处递交敦促书,敦促三菱公司尽快做出谢罪和赔偿。(记者 陈建军)

  以下是敦促函的全文:

  日本国内阁总理安倍晋三先生

  日本侵华期间,三位一体的日本“政府日本国、军队、企业”严重违反国际法,将约4万名包括战俘、平民在内的中国人强掳到日本做苦役,近7000名中国人被迫害致死。这种痛苦不仅仅是受害者本身,一人被掳走,全家人遭殃。无数的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些巨大灾难和痛苦正是作为加害方的日本政府及相关日本公司所造成。

  由日本政府发动的侵华战争以日本战败告终,但作为加害方的日本政府及相关日本公司,至今未就曾实施的不法侵害行为向中国劳工受害者承担责任。

  我们作为中国劳工幸存者及劳工遗属代表,严正要求日本政府:

  1、必须承认加害事实,承担历史责任和法律责任,向所有受害者谢罪。

  2、作为证明谢罪的诚意,向中国劳工赔偿。

  3、为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为了和平,日本政府应与相关日本加害企业共同出资,在日本建立正确记载二战期间强掳、奴役劳工史实的纪念碑。

  二战中国劳工三菱受害者联谊联席会

  秘书长:戴秉信

  二战中国劳工联合会三菱劳工分会

  会长:侯顺年

  二战中国劳工长崎三岛(高岛、端岛、崎户)受害者联谊会

  秘书长:王洪杰

  山东省三菱受害者联谊会

  秘书长:王万营

  中国被掳往日本劳工联谊会河北三菱分会

  秘书长:孙立确

  2013年3月31日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