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历史文化遗产屡遭攻击 越有价值越会成眼中钉?(2)

2013年06月03日 13:56 来源:中国日报网 参与互动(0)
廷巴克图的很多古籍都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没有像人们担心的那样被毁灭
廷巴克图的很多古籍都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没有像人们担心的那样被毁灭

  第一次海湾战争(1990年—1991年)之前,有关部门已经给那些主要的遗址安排了资金。文化遗产专家帕特里克·博伊兰(Patrick Boylan)说:“五角大楼成立了一个顶级的国际咨询小组,确认史前、历史和基督教的遗址,并努力保护它们。”

  但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美国国防战略家们“误判”了整个形势。波伊兰(Boylan)称,那些负责美国国防战略的人以为伊拉克人欢迎他们入侵巴格达,并推翻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m)政权,于是忽略了专家们针对文化遗产和军事计划提出的意见。

  2003年,美国和波兰军队在古巴比伦遗址上建立了军事基地。这个问题更复杂了。这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所在地,萨达姆本想将此处建成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场所,让自己能与“传说中的先王们”齐肩;所以这里已被他毁得乱七八糟了。美军来到这里,并不是想蓄意破坏文化。但他们承认,他们在这一团糟中也有责任。

  有时候,某些东西越有价值,就越容易成为攻击目标。

  波伊兰说,从20世纪可以看出,针对象征文化认知事物的蓄意攻击行为越来越多,“经常还伴随着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

  2001年,塔利班蓄意炮轰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Bamiyan Buddhas),震惊世界。

  当时,塔利班说这些雕像代表着偶像崇拜行为,不符合伊斯兰教义。他们说:“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些雕像只不过是泥塑石刻的玩意罢了。”这些雕像雕刻于6世纪,当时巴米扬是一个佛教圣地。

  可国际社会并不认同。对此,塔利班分子辩解称,在阿富汗人急需人道主义援助的时候,还有人花那么多钱去保护雕像。塔利班表示:“如果你们要用经济制裁摧毁我们的未来,就没有资格关心我们的文化遗产。”

  全球历史遗产基金会(Global Heritage Fund)的温斯•迈克尔(Wince Michael)说:“攻击这些遗址,往往意味着攻击族群特色和族群文化。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似乎更为重要,所以人们想要摧毁这些身份的象征。”

  但是,有人想摧毁艺术,也有人不惜牺牲生命去保护艺术。

  1944年,英国外交官哈罗德•尼科尔森勋爵(Sir Harold Nicholson)称,对具有“重大艺术价值”的作品,必须特事特办。他说:“我坚定地认为,绝对应该保护这类作品,避免它们遭受毁灭的厄运;甚至为了保护它们,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今年早些时候,伊斯兰武装分子逃离马里的历史古城廷巴克图(Timbuktu)时,他们放火烧了一所图书馆。该图书馆收藏了数千部价值连城的手稿,内容涵盖宗教、法律、文学和科学。那些看管这些古籍的人采取了一个古老办法;数百年来,这个办法屡试不爽——把书带回家保管,让它们安然无恙——不管要冒多大的风险。

  纳粹收缴文化遗产的时候,无论是打算将其送往规划中的族灭博物馆(Musuem of an Extinct Race),还是将书籍付之一炬,或者放在囚禁反对第三帝国理念的人的集中营里,都有人就像马里的图书管理员一样,与纳粹对抗。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只为确保“过去”不被摧毁。

  这些人中就有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二战期间,面对迫害,她从一个犹太少女的角度,努力记录下这段历史。有关毁灭文化渊源的内容,人们认为《安妮日记》是最重要的记录之一。

  尽管书未出版,伊人已逝,但她的想法依旧警示世人:

  “人们的心中有一种焦虑和嗔怒,于是去摧毁,杀戮,谋杀,直到全人类经过翻天覆地的变化。没人躲得过;战争不可避免;现在建成的、耕耘的、抚育的所有一切,都会被毁灭和扭曲;再然后,人们定要从头再来。”(欧叶)

【编辑:况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