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国纪念马丁路德金演说 重温“我有一个梦想”

2013年08月27日 14:28 来源:《环球》杂志 参与互动(0)

  整整50年前的8月28日,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心脏地带的潮汐湖畔林肯纪念堂前台阶上,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呼吁打破种族主义的藩篱。

  这篇演讲打动的何止是他面前的25万游行民众?也通过电波传递到全美听众的耳际,让今日大洋彼岸的人们也耳熟能详。

  50年说短不短,从种族隔离政策中的“二等公民”到出现黑人面孔的美国总统,人们付出了时间、鲜血、自由等种种代价。50年说长不长,美国社会依然会因肤色黑白而激发是非黑白的争论。

  奥巴马这五年

  奥巴马演讲功夫好,也喜欢演讲,但让这位黑肤色的白宫主人站到金博士曾经站过的地方,身体力行地展示金博士曾为黑人族群描绘的“美国梦”,其意义还是不一般。

  2008年11月4日,美国总统大选决战之夜,奥巴马竞选总部所在地芝加哥气氛热得出奇。当奥巴马首度当选总统的消息传出时,用“沸腾”来形容芝加哥格兰特公园内20余万名欢呼、高歌、泪流满面的支持者也远远不够。尤其是人群中那些泪水肆意的黑色面庞,一瞬间不由得会让人联想起1963年林肯纪念堂前一张张黑色面庞。比起黑人四星上将、黑人国务卿、黑人球王或天后,还有什么人比黑人总统更适合成为黑人“美国梦”的代言人呢?

  在美国《行列》周刊今年8月15日发表的专访中,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说,丈夫奥巴马深受马丁•路德•金和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影响,她相信奥巴马成为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本身就会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过去五年间出生的美国孩子已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美国有非洲裔总统这样一个事实。

  奥巴马的这五年,既有个人、政治的机缘巧合,也离不开过去半个世纪的历史积累和社会变迁。今天,在美国政界、商界、教育界、娱乐界,种族平等已成为台面上公认的“政治正确”,种族歧视言论可是人们在各种公开场合都要小心回避的禁区。不知敢于梦想的金博士是否猜得到这“看上去很美”的一天会来得如此迅猛?

  黑人少年的真相

  美剧《新闻编辑室》今年夏天播出第二季,剧中时间设定在2012年,去年总统大选等新闻热点成为剧中人物追逐的焦点。这中间自然少不了“齐默尔曼案”,这段公案也再度揭开了美国社会黑白之间的种族隐疾。

  去年2月26日,当时17岁的黑人少年特雷翁•马丁被当时28岁的拉美裔混血白人社区协警乔治•齐默尔曼枪杀。后者称,自己看到“形迹可疑”的马丁,报警后尾随查看,两人发生扭打,对方甚至出言威胁,他出于自卫而将对方打死。

  此案从曝光、调查、审理到宣判,过去近一年半内一直是美国媒体跟踪报道的焦点话题,引发不同声音之间激烈甚至刺耳的辩论。

  质疑齐默尔曼的一方认为,马丁还是少年,手无寸铁,事发时还位于父亲女友住所附近,若非执法人员惯以“有色眼镜”看待黑人,又怎会让马丁死于非命?支持齐默尔曼的一方则反驳,马丁虽未成年,却已身高一米八,块头大过齐默尔曼,不该将其过度渲染成弱者,而齐默尔曼虽为白种人,却是白人与拉美裔混血,本案背后并没有种族主义因素作祟,倘若给齐默尔曼换个拉美裔味道十足的姓名又怎会激起社会上的强烈反应?

  今年7月13日,联邦陪审团给出“答案”,裁定齐默尔曼二级谋杀罪名不成立,也不出意料地引发质疑判决不公的声音,洛杉矶、旧金山、纽约等地陆续上演示威活动。

  “真相只有一个”,但电视机前的人们显然都不是名侦探柯南。抛开案件真相不谈,仅从美国发达的新闻媒体以及普通民众的反应切入,也不难看到美国社会种族问题的现实依然复杂。

  举例来说,齐默尔曼案刚曝光不久,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就播放了一段齐默尔曼在看到马丁后拨打911报警电话的录音。新闻编辑将电话录音剪辑出一小段播放,让观众们听到齐默尔曼在报告“这个人看起来形迹可疑,他看上去是黑人”。但齐默尔曼与接线员的真实对话可要复杂得多。他先报告,“这个人看起来形迹可疑,好像吸了毒,还东张西望的。”接线员问道,“他是黑人,白人,还是拉美裔?”齐默尔曼才回答,“他看起来是黑人。”

  显然,NBC新闻编辑剪辑后的片段,为齐默尔曼营造出某种立场,让很多人立即嗅出一丝种族主义的气味。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要这样剪辑?

  在《新闻编辑室》第二季中,编剧将这段事故处理为“技术性差错”。为了将录音塞进紧凑的节目中,女编辑必须将时长4分7秒的录音剪辑出20秒到25秒的片段以供播出,结果“无意间”出了纰漏。

  NBC的编辑室如此处理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若属有意又出于什么动机?与此相似的是,其他一些美国主流媒体在案发后忙不迭反复播放马丁12岁时面孔稚嫩、体格弱小的旧照片。是“技术性差错”还是有意为之?一种质疑声音认为,这些媒体至少有故意夸大之嫌,突出种族主义因素,以制造话题、吸引观众。

  把媒体取舍放在一边,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种族主义依然能够产生话题?这显然不是一个奥巴马就能解决的问题。

  金博士的梦想

  美国《时代》周刊8月最新一期不出所料地以马丁•路德•金为封面人物,并刊登系列文章剖析金博士梦想的现实。其中,编辑用数据和图表简单鲜明地勾勒出黑人族群半个世纪来的变化。

  自60年代至今,黑人占美国人口比例已从11%上升到14%,但随着拉美裔族群快速增长,黑人已不再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少数族裔。在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指标上,黑人族群过去半个世纪来无疑有了显著进步,但比起白人族群来还有或多或少的差距。以教育为例,黑人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从1960年的4%上升到21%,而同期白人由8%上升到35%,两者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过去一年的总统选战中,经济不景气和失业率高可谓是最受关注的议题,而将大部分选票再度投给奥巴马的黑人族群仍在就业市场上处境很艰难。以今年的数据为例,白人失业率为7%,黑人男性和女性失业率分别在15%和13%,20岁至24岁黑人年轻人失业率更是高达23%。

  犯罪数据带给人的冲击更大:每三个黑人男子中就有一个会进监狱,黑人占所有服刑人员的37%,在因贩毒而服刑人员中占45%,黑人中还有8%因犯有重罪而失去投票资格。

  “你对齐默尔曼的裁决结果满意吗?”据《时代》周刊的民调数据,黑人和白人中认为满意的比例分别为5%和49%。“你认为美国司法体系是否歧视黑人?”68%的黑人和25%的白人回答“是”。

  齐默尔曼一案宣判后,电视和网络上另一重争论似乎更喧闹,而内容早已超越案情本身,掀开了一些人们往往避而不言的“死角”。比如,黑人族群是否不够勤奋、不够重视教育、过于依赖救助而自身麻烦多多?白人族群时至今日是否仍对黑人有着种种隐形歧视?

  于是乎,当黑人中的“少数派”、保守派评论员戴维·韦布毫不避讳地站出来聊起这些时,支持者猛夸他的自省观点才代表黑人族群的未来希望,反对者怒骂他不过是和白人种族歧视者们穿一条裤子,俨然派生出了齐默尔曼案的镜面上一个刺目的反光点。

  时光回溯至1955年,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因拒绝在公车上为白人让座而激发黑人族群大规模抵制公交运动,金博士等民权运动领袖由此走上全国政治舞台。

  2012年4月18日,竞选路上的奥巴马走进博物馆中帕克斯当年说“不”的公交车,小坐片刻。除了盘算如何说服选民,不知他有没有想想上述那些有关肤色和梦想的课题?(孙浩)

【编辑:张艾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