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生活在“爆炸之都”巴格达 勇气淡定背后的无奈

2013年10月07日 13:5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底格里斯河缓缓穿过巴格达市中心,夜色掩映下波光粼粼,两岸挺拔的椰枣树在初秋的习习凉风中惬意地摇曳。“一千零一夜”的雕塑伫立在河东岸,似乎在向人们讲述古老的传说。这一切,看起来是多么安宁。

  突然间,“咚”的一声沉闷巨响从底格里斯河北部传来,记者从这熟悉的声音判断出,距离驻地不远处又发生了一次规模不小的炸弹袭击。从阳台望去,夜色中冒出浓浓的黑烟,救护车、警笛声四处响起,平静的初秋河景刹那间充满了肃杀之气。

  消息很快确认:一名自杀式袭击者在巴格达北部一座桥附近引爆了捆绑在身上的炸药,造成至少51人死亡、107人受伤。爆炸发生时,正值众多什叶派穆斯林朝圣者徒步穿过横跨底格里斯河的阿伊玛桥前往河西的卡德米耶清真寺。

  5日,伊拉克发生了多起暴力袭击事件,共造成至少78人死亡、166人受伤。这是其中伤亡最惨重的一起。

  根据联合国伊拉克援助团本月1日发表的公报,伊拉克9月死于恐怖袭击和暴力冲突的人数为979人,另有2133人受伤。其中首都巴格达所在的巴格达省是暴力袭击的重灾区,共计418人死亡、1011人受伤,各占死伤总数的将近一半。

  巴格达省的范围其实就是首都巴格达及其郊区。在巴格达这个人口约800万的城市,平均每天都有近14人死于枪击、汽车炸弹、路边炸弹等各种袭击。在这个“爆炸之都”,爆炸事件不仅是家常便饭,而且经常是多达十余起连环炸弹袭击几乎同一时间在城市多个区域发生。

  最令人伤痛的是,这些恐怖袭击并非仅仅针对政府和安全部队,而可能发生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不管人们是在超市购物、在菜市场买菜、开车回家、到清真寺祷告、在咖啡馆闲聊、参加婚礼或葬礼……都有可能遭遇突如其来的爆炸。甚至连小学校,连在球场踢球的孩子们,现在也不能幸免。

  记者在巴格达工作的7个多月时间里,几乎没有一天没有听到枪声或是爆炸声。最近的一次恐怖袭击中,汽车炸弹发出的巨大冲击力将记者驻地房间的玻璃震落。半夜被枪战交火的巨响惊醒也是常有的事。更有多次外出时,目睹着不远处的爆炸黑烟升起,旁边的伊拉克雇员淡定地说:“没事,我们继续走吧。”于是我们继续当天的采访和工作。

  在巴格达,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亲戚或朋友在暴力袭击中丧生或受伤。新华社雇员达乌德的堂兄不久前在一次简易炸弹袭击中丧生;摄像师阿基尔的一个朋友月初在清真寺祷告时遭袭受伤;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一对爷孙俩,孩子的父母在某次袭击中不幸双双遇难;还有一位老太太拉住我们的手,诉说她的儿子再也不会回来……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已经过去10多年,而伊拉克却仍然是一个战场。没有人知道该怎样控制目前的混乱局面,甚至已经没有人过多地关注这个问题。

  因为看不到安全局势好转的希望,许多伊拉克人特别是年轻人迫切希望逃离这里。28岁的海德尔家境其实不错,正准备10月下旬结婚。他告诉记者,他实在无法忍受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了,计划婚后带着妻子去土耳其,哪怕生活得清贫一些,也比在巴格达担惊受怕要好。

  而对大多数巴格达人来说,该上班还得上班,该上学还得上学,今天被炸毁的商铺摊位,整修一下,明天依然得开张做生意。生活在这样的“爆炸之都”,不仅要勇气,还得要淡定。然而,勇气和淡定的背后,毫无疑问深藏着痛苦与无奈。(记者张淑惠 梁有昶)

【编辑:孟湘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