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停摆16天美国政府重新开门 近忧暂解远虑难消(2)

2013年10月18日 13:33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释疑

  债务上限是美国国会为联邦政府设定的为履行已产生的支付义务而举债的最高额度,触及这条“红线”,意味着财政部的借款授权用尽。

  在1917年之前,美国财政部发行每一笔国债均需得到国会批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方便财政部发债,美国国会1917年设立了公共债务上限机制,即一次性批准财政部一定额度的发债指标,财政部可以在不超过该上限前提下,自行掌握发债节奏。实际上,美国联邦政府已于今年5月19日触及最新债务上限,此后财政部一直靠“非常规”措施来腾挪资金。

    1 为何上调债务上限如此艰难

  调高债务上限在美国历史上并不算新鲜事,但“讨价还价”到最后一刻已经成为两党近年来在财政议题上惯用的伎俩。共和党将债务上限与其他议题捆绑,向民主党施压,而民主党则坚持调高债务上限“没商量”。类似的债务上限拉锯战在美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2011年8月的那场债务上限危机导致美国信用评级史上首次遭降。

  2 10月17日是否为最后期限

  10月17日是财政部“非常规”措施耗尽的日期,这天之后,财政部将无他计可施,只能用手头上约300亿美元现金来应付开销,而这将是避免违约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并不是10月17日一过,美国就会跌落债务悬崖。10月17日是个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日期,但并非绝对的时间概念。

  美国何时会违约,取决于财政部手头上的现金流可以撑多久,由于税收收入的不可预知性,难以事先预测,但可以确定的是,过了17日,财政部手上的钱将按“天”计算。财政部需要支付的除了国债利息,还有包括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在内的社会福利项目支出和联邦雇员工资。11月1日前,财政部将有两笔较大的支出,一是10月23日约120亿美元的社保福利支出,二是10月31日约59亿美元的国债利息。

  3 美债务违约和中国是否有关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海外债权国,截至7月份,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约1.3万亿美元,占外国债权人持有美国国债总额的23%。美国的第二大海外债主日本持有美国国债1.1万亿美元。但美国国债最大的官方持有人是美联储。

  □观察

  两党利用债务问题上演政治秀

  “阵容”未变“剧情”相似

  这已不是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第一次利用债务问题上演政治秀。与2011年的债务上限谈判和2012年底的“财政悬崖”谈判相比,本轮债务风波谈判不仅“主要演出阵容”未变,“剧情”也很相似。

  一是避免美国债务违约仍然是两党博弈的底线。

  二是由参议院领袖打破两党谈判僵局。与去年底“财政悬崖”谈判时类似,众议院共和党最初提出的解决方案并未得到白宫和民主党的支持。当奥巴马和众议院议长博纳的谈判宣告破裂后,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和少数党领袖麦康奈尔接过“接力棒”,提出跨党派议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众议院的党派分歧更大,博纳对众议院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

  三是预算支出仍是谈判重点。

  四是华尔街逐渐习惯美国国会的政治把戏。去年底的“财政悬崖”谈判时,直到最后10天投资者才表现出一些不安迹象,虽然最后纽约股市有所下跌,但跌幅并不大。本轮谈判期间,道琼斯指数最多仅下跌约3%,而在预期两党将达成短期协议后,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6日大幅上涨超过1%。

  近忧暂解远虑难消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政府关门和债务上限危机告一段落,但令人担忧的是,两党对于美国新财年预算的分歧并未得到彻底解决,而美国中长期赤字财政更是面临严峻挑战。

  观察人士普遍认为,这一解决方案并未消除两党关于新财年预算的分歧,两党短期内恐将还有财政之争。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阿尔温德·苏布拉马尼安告诉新华社记者,目前美国两党提出的解决财政僵局的方案只是短期权宜之计,如果明年的中期选举不能改变当前美国白宫和国会的府会分治局面,此类财政僵局还将反复出现。

  民主党人士认为该议案是他们获得了胜利,因为解决方案中并未加入要对奥巴马医改法案进行大幅修改或是延期实施的内容。共和党人士认为该议案也使他们取得象征性的胜利,理由是该议案要求对购买得到政府补贴的医疗保险的人士进行财产审核,以避免美国民众钻这一漏洞。

  由于明年1月15日之后2014财年剩余8个多月的政府预算尚无着落,美国两党还同意成立一个预算协商小组来尽快解决分歧,由于参众两院此前提出的2014财年各自的预算版本分歧严重,预计双方的财政协商将是一个艰难的进程。(据新华社电)

【编辑:蒲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