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安倍拜鬼将给日本整体外交带来恶劣影响

2013年12月27日 11: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当地时间12月26日,日本东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迎来12月26日执政一周年之际,参拜靖国神社。图为安倍晋三抵达靖国神社。  

  中新网12月27日电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2月26日执政满一年之际前往参拜东京靖国神社,引发国际舆论哗然。中韩等邻国就安倍的参拜表示抗议和谴责,盟友美国也称“失望”。评论认为,在日本与邻国关系持续紧张的情况下,安倍的举动将使日本与邻国关系进一步恶化。不仅如此,美日关系也可能因此受损,日本的整体外交将受到恶劣影响。

  7年来首有日本首相参拜

  外国媒体对7年来首次有日本首相参拜靖国予以特别关注,特别是参拜的背景是在日本与邻国关系持续紧张的情况下。

  英国《金融时报》称,为纪念战争而建的靖国神社备受争议,安倍是7年来首位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在任首相。在许多人看来,安倍“日益专注于他的右翼运动,周四的参拜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美国《纽约时报》也指出,日本寻求改善与中韩的关系,该国首相近年来并未进行参拜靖国神社。然而,安倍此行“发生在时局紧张之时”。日本不仅与中国、韩国都有领土争议问题,还就中国近期宣布防空识别区与中国“形成对峙之势”。

  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日本靖国神社常常是招来邻国对日本过去战争罪行谴责的“雷区”,也是日本右翼团体聚集的地方。神社附设的博物馆更添了争议,其展品显示日本在战争中的行为是合理的。安倍晋三的参拜将重燃这种争议。

  多国严厉谴责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引发国际舆论哗然。中韩等邻国就安倍行为表示严正抗议和谴责,就连盟友美国也称“失望”。

  安倍参拜当天下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王毅表示,安倍逆历史潮流而动,悍然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对国际正义的公然挑衅,也是对人类良知的肆意践踏,中方向日方提出强烈抗议和严厉谴责。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在中日关系持续面临严重困难、日方蓄意煽动“中国威胁”的情况下,日本领导人不仅不事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再次在历史问题上制造严重事端,给两国关系改善发展造成了新的重大政治障碍。日方必须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韩国朝野26日将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定性为“妄动”,并一致提出强烈谴责。韩国政府发言人、文化体育观光部长官刘震龙发表声明,谴责安倍参拜靖国神社“逆历史潮流”,表示“极度失望和愤怒”。

  有分析称,韩国政府首次由政府发言人就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一事发表谴责声明,表现出韩方对这一事件的高度重视。此前,韩国政府一直通过外交部发言人传达有关立场。

  就连日本的盟友美国,也于26日当天通过美国驻东京大使馆发布声明,称日本领导人采取了会激化与邻国紧张态势的行动,令美国“感到失望”。

  或严重损害日本外交

  此前有媒体报道,部分幕僚曾建议安倍不要前往参拜靖国神社,而应该专注于目前最为重要的日本经济。但如今,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导致轩然大波,外媒指出,安倍此举将严重损害本已恶化的中日、日韩关系,更有可能损害日美同盟。

  英国《金融时报》提及,上一次日本首相任内参拜靖国神社是在2006年。当时,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了靖国神社,后来又屡次参拜,“这激怒了中国,并导致中日两国政府间高层往来长期中断”。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驻东京助理研究员库切克认为,安倍的行动打碎中日关系改善的希望,“这将一下子断送那些不断为两国政府铺桥搭路的人的努力。安倍用行动告诉外界:‘我才不管’。”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此前警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将严重打击与邻国关系,并很可能损害美日关系。

  在安倍参拜之前,美方也通过多种渠道呼吁日本应考虑首相参拜的得失,不要因参拜问题恶化和邻国的关系,特别是不要令美国正在推行的亚太“再平衡”布局陷入被动。分析认为,安倍此次参拜会使美国加大对日本的不信任,会不可避免地为日本的整体外交带来恶劣影响。

  韩国《中央日报》认为,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标志着韩日关系已经到了悬崖边缘,韩日关系正逐渐走向破局。预计原本就困难的韩日关系将因此急剧恶化,韩日关系僵局可能会长期持续下去。

  俄罗斯媒体更以“丑闻”来形容安倍的参拜。报道指出,靖国神社被周边国家看作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安倍的举动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强烈不满,将进一步影响到日本与周边国家的相互关系。(完)

【编辑:李夏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