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俄不结盟或显示军事联盟过时 转向新型合作

2014年04月21日 09:5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海外网4月21日发表题为《中俄不结盟,军事联盟过时了吗?》的署名文章,认为近期中国转为结盟政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中国的安全战略仍将以不结盟的方式实现国家安全,谋求共同安全。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接受采访时指出,中俄没有计划要建立任何形式的军事和政治联盟,因为这种联盟形式已经过时。此言一出,标志着近年来关于中俄是否结盟的争论暂告段落。对此,中国外交部回应表示,中俄之间属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成熟、稳固,是中俄关系发展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是大国和平共处、睦邻友好的典范。

  关于联盟的概念成百上千,不过一般而言,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了国家安全而缔结的相互进行军事援助的协定。狭义的“联盟”往往是指国家间基于军事安全合作而形成的安全关系。不过,随着军事安全不断弱化,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日益扩大,联盟也由军事安全领域走向综合安全,由正式军事条约走向默认的军事协作。联盟的内涵与外延前所未有地扩大,甚至有人将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合作关系也称作“联盟”,于是,形形色色的经济联盟不断出现,严重偏离了联盟的原有内涵。与此同时,冷战后联盟的形式与内涵日渐变化,各种准联盟、联合阵线等非正式但又较为灵活的联盟形式也花样迭出,导致军事联盟日渐处于发展困境。

  冷战后军事结盟的效能显著下降,有关“联盟过时”的论调从未间断。既有联盟大多是冷战遗留物,并非历经岁月而经久不衰,而是因应环境变迁出现联盟转型,在目标、功能、结构、区域等联盟指标上实现调整适应。之所以呈现如此情形,一是国际环境的变迁导致军事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流通性下降,不再放之四海而皆准,国家的权力构成呈现多维多面性,软实力的作用与日俱增。二是军事结盟存在成本与收益,任何国家结盟都应审慎行事。盟国之间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盟友也并非一味盲从,盟国间的利益契合与矛盾分歧决定了联盟困境的强弱。三是在安全威胁多元化的时代,联盟不再足够。传统的军事联盟主要基于狭隘的安全合作,在冷战后面对安全威胁的多元化,单纯的军事联盟远远不够:其一是面对诸多安全威胁,联盟行动十分缓慢,联盟资源捉襟见肘,效率相对低下,这也是冷战后美国单边主义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是像恐怖主义、海盗猖獗等非国家主体为主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联盟很难应对,亟须创建新型安全合作形式。对此,美国近期的军事战略也认为需要组建临时同盟,以取代原有僵化的军事联盟。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主要以非联盟方式谋求国家安全,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通过积极构建各种伙伴关系谋求“无敌”的外部环境,通过加强战略协调谋求国际影响。虽然部分伙伴关系中包含了安全合作,但远远达不到联盟的地步。并且中国一贯认为联盟不合时宜,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初衷也在于超越传统大国关系的结盟、对抗。因此,近期中国转为结盟政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就是说,中国的安全战略仍将以不结盟的方式实现国家安全,谋求共同安全。

  近年来,中俄两国高层交往密切,双边关系在政治、经济、人文等领域都显著提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全面发展。但对于中俄关系的定位主要基于“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明确拒绝了结盟选项。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压力,中俄战略利益增多是推动两国加强战略协调的重要动力,但这并不足以推动中俄结盟。展望未来,中俄之间战略互信还需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双方需要继续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等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在解决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加强协调。(作者: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海外网专栏作者)

【编辑:郭炘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