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美贸易谈判处在“岔路口” 多个问题分歧依旧

2014年04月24日 05:2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日本东北地区的农业团体举着写有“坚决反对TPP”字样的横幅,在仙台市中心举行示威游行。

  本报记者 田 泓摄

  农产品和汽车关税问题分歧依旧

  日美贸易谈判处在“岔路口”(国际视点)

  本报驻日本记者 田 泓 本报驻美国记者 吴成良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贸易代表弗罗曼4月23日在与日本经济财政大臣甘利明在东京就“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举行谈判后表示,“谈判正处于重要岔路口”。此前一天,甘利明向记者表示,谈判距双方达成一致“感觉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有分析称,由于在农产品和汽车关税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美日两国很难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访日之际就谈判取得实质性突破。

  日美两国对协议都有强大的反对声音

  奥巴马和安倍晋三将在24日进行会谈,舆论正在紧张地关注两人是否会就协议谈判取得意料之外的“突破”。但有美国官员称,两位领导人预计不会宣布就TPP协议达成共识,但将评估谈判的总体进展,并指示谈判者加紧努力,争取弥合分歧。

  弗罗曼不久前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表示,与日本达成共识将为在12个成员国间达成协议扫清障碍。美方认为,与日本达成贸易协议能够在战略层面上为谈判注入动力。尽管美日官员都表示,奥巴马和安倍的会晤不是谈判的最后期限,但是专家认为,如果双方未能达成实质性成果,整个谈判的动力将大打折扣。

  不过,即使两国首脑会谈重申对于达成协议的承诺,安倍和奥巴马也将各自面对国内强大的反对声音。

  最近几天,位于东京霞关的日本政府办公地附近始终有不少团体举行反对集会。安倍领导的自民党一半以上的选票来自农业团体,而农业团体恰恰是最坚决的反对力量。农林水产委员会日前通过决议,要求维持敏感农产品关税。《华尔街日报》认为,由于谈判迟迟不见进展,一些分析师已经对安倍所承诺的结构性经济改革,也就是“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产生了质疑。

  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同样对达成协议不利。奥巴马力推的这一协议在美国国内面临强大的反对声浪,主要的反对者是他的民主党同僚。虽然美国企业希望通过达成协议提振出口,但美国的劳工组织和其他反对者担心,这项区域自贸协议将加剧就业岗位外流,并削弱对消费者的保护。

  安倍希望通过谈判撬动国内结构改革

  TPP是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的背景下,由美国主导的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协定,是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共有越南、文莱等12个国家参与谈判。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球总量的40%,贸易额占全球总额的30%。

  日本去年7月正式加入谈判,前提是保留牛肉、乳制品、猪肉、食糖和大米5类敏感农产品的关税,同时要求美国取消针对进口轿车和轻型卡车的关税。美国则坚持全面取消农产品关税。美国原计划在去年底基本完成协议谈判,但由于参加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国企改革等诸多议题上存在分歧,虽然迄今为止已进行了19轮谈判,但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安倍政权希望通过谈判来撬动国内步履维艰的结构改革,特别是在美国对其参拜靖国神社表示“失望”后,安倍更是要求加快谈判步伐,以此巩固日美同盟。据报道,日美高级贸易谈判代表已进行了几个星期的紧张讨论。弗罗曼和甘利明在过去两周累计谈判时间达到大约40小时,但双方分歧依然明显。日本提出将牛肉进口关税从现在的38.5%下调至15%左右,而美国则要求下调至10%以下。美国提出在TPP生效30年后撤销日本进口汽车关税,遭到日方“事实上维持关税”的批评。

  美日两国的经济总量占TPP谈判国经济总量的80%。两国之间的“僵局”势必阻碍其他国家间的谈判进程。按照计划,12个协议谈判国将于今年5月中旬在越南胡志明市召开首席谈判官会议,重启停滞不前的谈判。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顾问潘晓明告诉本报记者,24日的日美首脑会谈关系到今后谈判的方向,双方能否在重大分歧上达成妥协,将影响谈判进度及协定的最终签订。

  (本报东京、华盛顿4月23日电)

【编辑:卢岩】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