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巴以要和平需割舍 以色列须谈从西岸撤军

2014年08月06日 14: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当地时间8月5日,以色列军方证实,为执行72小时停火协议,以军地面部队已经全部从加沙地带撤出。许多巴勒斯坦人趁着停火走出避难所,暂时回到了遭以军轰炸的家园上,却满眼都是废墟。  

  中新网8月6日电 美国《纽约时报》5日发表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专栏文章称,巴以战争双方都需要在政治上有所割舍:以色列必须认真参与从约旦河西岸撤军的谈判,而哈马斯必须加入一个巴勒斯坦团结政府,并且放弃暴力。

  文章称,迄今为止,与巴以冲突有关的各方之中,还没有任何一方表现出领导力。这一代阿拉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是修建地道和围墙的专家。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人曾经学习过如何搭建桥梁、打开大门。

  以色列研制了火箭弹拦截系统“铁穹”(Iron Dome),该系统不仅智能化程度高,而且还很会精打细算。如果以色列政府把同样多的聪明才智用在努力与约旦河西岸的温和派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达成协议上,那么哈马斯在世界上遭到孤立的程度将远超目前——而不是以色列自己遭孤立。

  与此同时,哈马斯使用镐、锹和小型钻头在加沙挖出了一座地下迷宫,其中一些通道直抵以色列境内。假如它把同样多的才智用来建设地面设施,那么现在它可能已经成为阿拉伯世界最大的承建商,修起了这里最多的学校。

  虽然这里的每一轮战事迟早都会终结,但当这次的战火平息时,不会回到原地。即便还没有实现稳定的停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就已经在讨论加沙持久性协议的一些原则问题了。由于哈马斯和穆斯林兄弟会的关系,埃及、约旦、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痛恨哈马斯的程度并不亚于以色列。有鉴于此,温和派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真正达成一个求同存异的加沙协议的可能性其实是存在的。不过,它的代价也不会低廉。事实上,这将需要以色列、哈马斯和美国抛开了一切“谁不和谁说话”的老规矩。

  原因就是:哈马斯一直是以色列的劲敌,而且,如果没有某种协议来终结以色列和埃及对加沙的封锁,哈马斯不太可能罢手;而对以色列而言,倘若不彻底摧毁哈马斯的大多数地道、建立一套对策来大致实现加沙的非军事化,并防止更多的火箭弹进口到加沙,他们也不太可能罢手。

  由于以色列和埃及都没有统治加沙的意图,因此实现这些目标的唯一机会,就是将位于拉姆安拉的、由阿巴斯主席领导的温和派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请回加沙(2007年时,他们遭哈马斯驱逐)。而且,正如阿巴斯的高级顾问亚西尔•阿比德•拉布(Yasser Abed Rabbo)向我解释的那样,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就是巴勒斯坦人组建一个包含哈马斯在内的民族团结政府,而以色列同意,就结束对约旦河西岸的占领问题,与这个政府的重启谈判。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无意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白白为以色列充当警察。“那才真是见鬼了,”拉布说。他表示,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回来改变局势,那么它就要牵头组建包含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在内的巴勒斯坦民族团结政府,从而与以色列谈判。如果哈马斯和以色列想结束这场战争,同时保住己方的部分成果,那么,它们就必须都向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做出一些让步。

  拉布说,任何人都不应指望“我们这些‘愚蠢的温和派’安坐在这里,平白无故地去做一些有利于哈马斯或以色列的事情,不应指望我们回归到老一套的谈判中”,光听以色列说这说那。假如我们这样做,“我的孩子们会把我赶出家门。”

  “我们应该达成巴勒斯坦内部的真正和解,然后对全球说,‘好吧,加沙将在一个团结的巴勒斯坦阵线的带领下和平行事,但是,(埃及,)你要打开你的大门,还有以色列,你也要打开你的大门,’”拉布说。温和的阿拉伯国家届时将为加沙提供重建资金。

  除非哈马斯或以色列完全打垮对方(这不太可能),从这场战争中脱身时,哪一方既能长久地保住其成果,同时又不在政治上割舍一些东西。以色列必须认真地参与关于从约旦河西岸撤军的谈判,而哈马斯必须加入一个巴勒斯坦团结政府,并且放弃暴力。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可靠的出路。

【编辑:王忠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