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反恐收效甚微 美应跳出“愈反愈恐”怪圈

2014年09月15日 09: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当地时间8月10日,美军已经开始对伊拉克北部ISIS武装控制区进行空袭,美国“乔治·H·W·布什号”核动力航母目前正在波斯湾海域进行部署。  

  中新网9月15日电 美国《侨报》14日发表评论文章称,美国应该跳出“愈反愈恐”的怪圈。恐怖主义组织在一次次杀戮行动中继续坐大,给各国人民和政府带来无穷的威胁与麻烦。这些现象既说明恐怖主义的无孔不入难于剿灭干净,也说明单靠美国一己力量反恐无异于疲于奔命收效甚微。

  文章称,弹指一挥间。“911”恐怖袭击事件已经过去13年了,数千人伤亡,纽约世贸大厦双子星楼这一地标建筑轰然倒塌,在美国大地和美国人心里烙上了巨大的创伤,至今都难说完全痊愈。而美国自2011年“911”之后戮力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在海内外到处出击,除了先后俘虏萨达姆、击毙本拉登之外,也难说取得里程碑式的胜利。

  分析称,美国因反恐掀起的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意图先发制人的效果始终不理想,“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幽灵迄今仍然游荡在中东地区,几乎逆转美国及西方战略利益的局面。2013年4月在伊拉克成立的“伊斯兰国”组织(ISIS),由“基地”三号人物扎卡维创立。这一新恐怖组织填补了萨达姆政权被美军推翻后的空白,势力横跨伊拉克叙利亚两国大片领土,并吸收来自欧美的“圣战者”加盟,被视为比“基地”组织更危险更难扫荡。

  文章指出,一年多来,“伊斯兰国”勾结各方势力,动摇伊拉克与中东局势,衍化为美国与欧洲遭遇恐怖攻击的威胁源头。当全称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这一恐怖组织为报复美军空袭,而于8月19日在网上公布了处死美国记者的录像后,“人质危机”(仍有十余名美国人质被ISIS控制)不仅导致美国民众对恐怖袭击的恐慌程度超过“911”以来最高水平,也直接威胁着美国的安全。

  文章表示,因外交政策支持率屡创历史新低的奥巴马总统,面对“伊斯兰国”的暴行终于无法安之若素,于9月10日宣称对“伊斯兰国”宣战,并且宣称将扩大空袭至叙利亚,除了展开有系统性的空袭行动外,也不排除加强地面攻击,誓言“削弱并最终摧毁”(degrade and ultimately destroy)这一恐怖组织。回首13年来的美国乃至全球各地都不同程度陷入“愈反愈恐”的现实,当一部分美国民众为总统“终于强硬”向“伊斯兰国”宣战而喝彩时,也有一部分美国人忧心忡忡美国再陷“战争泥潭”而不拔。

  “愈反愈恐”的现象确乎在全球各地都有展现:2012年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遭袭,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赛发生爆炸案,恐怖主义的魔爪不仅再度肆虐美国本土,也蔓延到世界各地。针对中国制造恐怖袭击事件的疆独分子和“东突”恐怖势力,接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训练,多年来已在新疆等地阴谋发起了多起惨绝人寰的恐怖袭击事件。而中东、非洲甚至俄罗斯等地的恐怖袭击事件也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组织在一次次杀戮行动中继续坐大,给各国人民和政府带来无穷的威胁与麻烦。这些现象既说明恐怖主义的无孔不入难于剿灭干净,也说明单靠美国一己力量反恐无异于疲于奔命收效甚微。

  “愈反愈恐”的现象令美国民众感同身受的,莫过于自“911”以来的各地航空港安检制度,从脱鞋、卸腰带、禁带水瓶到各种仪器扫描,诚惶诚恐也不胜其烦,牺牲了诸多个人隐私。美国当局借反恐而加大情报搜集与信息监控的力度,也间接或直接干预侵犯了美国人视为至尊的民权与自由。

  据悉,“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新成立或重组至少的情报组织达263个,共有1271家政府机构和1931家私企在全美国各地大约1万处地点从事与情报、反恐和国土安全相关活动。2013年斯诺登披露的文件及其流亡事件,似乎也让世人一窥美国情报活动覆盖之深广,政府监控的视角无处不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也被干扰被侦查,个人隐私无处藏身,由此而起的不安全感弥漫全社会。

  最不可理喻和尴尬的是,2014年5月15日,坐落在纽约原世贸大楼遗址旁的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在细雨蒙蒙中揭开面纱;虽然奥巴马总统在开馆典礼上称博物馆为“神圣之地”,并强调恐怖主义行径无法击垮美国的力量和精神,但这个“神圣之地”迄今并没有在多数美国人心中激荡起精神力量,在“愈反愈恐”的怪圈效应和“安全大于隐私”的现实举措面前,美国人一贯崇尚的自由、民主、捍卫和平、遏制邪恶的精神,似乎难以完全彰显。没有如发生“911”事件之际那般燃烧起全民同仇敌忾的精神气,也没有再现全国上下戮力同心抗击恐怖势力的精气神,有的只是游离于事态之外的漠然,只是对今天和明天生活的忧虑与不安。这样的情绪弥漫,实在很悲催,却不应该是反恐的直观效果。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