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东乱局“系铃人”能“解铃”吗

2015年04月18日 05:4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中东乱局“系铃人”能“解铃”吗

  4月15日,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发表讲话时表示,除非六大国同时解除对伊朗的一切制裁,否则伊朗不会接受最终的核协议。在鲁哈尼表态的前一天,美国总统奥巴马被迫向国会妥协,同意国会有权否决美国议员提出的解除对伊朗制裁。在奥巴马看来,让伊朗重新参与中东乃至世界地缘政治的想法是解决中东问题的关键。但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有点太过天真。

  奥巴马的竞争性平衡

  在去年年初接受《纽约客》的采访中,奥巴马透露了其解决中东乱局的策略:如果谈判能够就德黑兰的核野心达成令人满意的防范机制,随后达成更广泛的和解,同时国际社会重新接纳伊朗,那就创造了一种新的“竞争性均衡”,阻止极端分子的兴起。

  这种策略达成了暂时性的目标:4月2日,伊朗已与六大国就核问题达成了初步协议。双方都做出了重大让步,但伊朗的让步要大得多。

  如果协议能够得到遵守、最终协议能在3个月后按时出台,那么谈判可能将为中东确立一套全新的外交和同盟关系创造条件。

  但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对这场由美国主导的谈判给予严厉指责,并在伊核问题上与以色列立场一致,认为框架协议的内容并不能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

  鲁哈尼的讲话多少带有对美国的“谴责”意味,“和我们谈判的是六大国,而不是美国国会。”

  英国《金融时报》揶揄,奥巴马的构想,已经沦为一杯酸酸的鸡尾酒。

  沙特阿拉伯已经批评奥巴马政府与伊朗的交往,近日更誓言要发展本国的核武器计划,作为对抗伊朗扩大在中东影响力的一种方法。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最新报告显示,沙特2014年军费上涨17%,占沙特GDP的10%以上,总额达到破纪录的808亿美元,名列全球军费排行榜第4名,这一涨幅也超过了全球其他军费大国。

  各怀心思的考量

  依据学者田文林的分析,按照民族属性划分,中东主要有四大力量极:阿拉伯人组成的阿拉伯世界;波斯人为主体的伊朗;突厥人构成的土耳其;犹太人建立的以色列。若干年来,这几大力量极的实力此消彼长,相互折冲樽俎,形成复杂微妙的地缘生态格局。

  经历了“阿拉伯之春”剧变,阿拉伯国家受到巨大冲击,实力被极大削弱。埃及政局不稳,难以在国际事务上发力,叙利亚也深陷内战。

  土耳其也是伊朗在该地区的竞争对手,但土耳其的领导人已经开始说服伊朗人捐弃前嫌,重新开始合作。

  美国改造大中东的计划如今陷入绝境。搞垮了伊拉克,却不得不把政权交到什叶派手中。美国与沙特试图推翻阿萨德,而伊朗却帮助自己的叙利亚盟友站稳了脚根。

  俄罗斯《观点报》4月3日的文章称,美国之所以想跟伊朗达成交易,并不是为了与之共同瓜分中东,而是因为它意识到,没有德黑兰的参与,它在该地区什么也干不成。

  美国希望稳住该地区日益动荡的局势,如今,伊斯兰极端势力迅猛发展,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出现哈里发政权,这对美国在中东的地位是头号威胁。如果哈里发组织继续发展壮大,阿拉伯国家可能面临崩溃。

  当然,美国策略的变化显然给中东造成的后果是使以色列和沙特感觉在地区政治中被边缘化。这也是以色列为什么拼命游说,沙特不惜油价下跌和出兵空袭也门的原因。

  乱局或将升级

  在一个向来流血事件不断的地区,中东战争并不是惊天动地的消息。

  沙特阿拉伯目前对也门发起的军事攻势预示着这个动荡不安地区出现一个新的高度危险的趋势:争夺新的权力平衡,不再依赖代理人,而是公开攻击对方。

  阿拉伯军事干预浪潮的最大原因是美国在稳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烟消云散了,奥巴马政府最大的地区关注是与伊朗达成核协议,而这只会令中东其他国家感到更加不安,无论是阿拉伯人还是以色列。

  结果是,阿拉伯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内政干涉得越多,该地区将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像阿富汗一样,也门危机没有军事解决办法,但沙特及其埃及盟友却坚持提供一个军事解决办法。

  分析认为,中东新的战争方式可能比过去的对抗更长期、更血腥。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在西方解除对伊朗的部分制裁后,俄罗斯第一时间向伊朗提供S-300防御导弹。

  但也有分析认为,奥巴马不会与伊朗达成协议。因为美国的政治司法体系已被以色列利益彻底清洗,取消对伊朗制裁所需逾越的政治障碍太大。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政府觉得没有与伊朗达成协议的必要,因为他们的策略显然是尽可能长时间地利用谈判,相信伊朗最终会不得不接受美国有关铀浓缩的要求,放弃自己取消制裁的要求。本报记者 杨子岩

【编辑:吉翔】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