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莫迪不是“尼克松” 中印已是成熟大国关系

2015年05月16日 16:3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莫迪不是“尼克松”

  印度总理纳兰德拉·莫迪到访中国,媒体纷纷借此解读中印关系和莫迪此行的意义。其中有一种说法有意思,说在对华关系中,莫迪犹如当年的尼克松,是个“有战略眼光和务实思想”的政治家。

  针对此次访问,把莫迪类比成尼克松的是颇有影响力的《经济学人》,后来国内也有媒体由此解读。

  之所以把莫迪解读为尼克松式的人物,《经济学人》评论文章的理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实美国政府已经有与中国改善关系之心,但在冷战气氛下,谁也不敢和当时的“红色中国”和解,怕被扣上软弱的帽子。但尼克松不怕,因为他本身就是个有名的反共分子。所以尼克松上台后审时度势,及时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而如今,中印之间颇有一些地缘政治方面的纠葛不太好解决,在印度国内如果有哪个总理对中国“让步”,那必遭舆论谴责,但莫迪不怕。为什么呢?因为莫迪本身就是以“强硬的民族主义者”而著称,他和中国更好谈。

  其实,比尼克松更早还有类似的例子,即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二战中德国和苏联交战后,形势要求英国和苏联结盟对付纳粹德国,但当时碍于意识形态没人好提,结果丘吉尔这个反共老手上台后,底气很足地和苏联谈判,达成英苏结盟。

  结合上述背景,笔者认为把莫迪访华称为“尼克松式”的外交不合适。

  一方面,历史大背景完全不同。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笼罩在冷战迷雾中,意识形态的对抗使双方形同隔绝,改善关系将面临巨大的压力,需要尼克松这样的人物才能做到。而中印之间自二战后虽有分歧,但共同点很多,包括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不用说过去二三十年,中印间交往呈日渐增多趋势。到莫迪来访时,两国关系岂是要冒着舆论风险来进行深化的?

  另一方面,当年中美之间的改善,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理由,即所谓“务实性”。今天中印之间固然有一些争端,但这种争端在整个中印关系中所占比例并不显著。不错,中印关系存在着各种各样现存的和未来可能存在的地缘政治因素,但除此以外,双方更多的是经济往来的加深,是某些经济特征的互补;在国际层面,中印在环境和气候问题、国际金融治理问题上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和尼克松当年访华时中美关系状况相差万里。

  因此,把莫迪比成尼克松,有过度看重中印之间地缘政治方面的关系之嫌,而忽视了中印其实已经是综合的比较成熟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即便是另有其人当选为印度总理,中印之间的交往也不可避免。

  那么中印关系会不会有“莫迪因素”?应该还是有。莫迪是近年来印度少有的强势领导人,又是一个喜欢中国经济模式的民族主义者。因为具备这样的一些个性特征,莫迪的确可以在对话外交中实施他的“经济优先”策略,中印之间更可能“求同存异”。·钱克锦·

【编辑:王忠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