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伊核“马拉松”谈判终迎曙光 确保协议执行面临考验

2015年07月15日 11: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图为德黑兰街头庆祝的伊朗民众。  


视频: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重点一览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北京7月15日电 题:伊核“马拉松”谈判终迎曙光 确保协议执行面临考验

  中新社记者 刘旭

  当地时间14日,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与伊朗外长扎里夫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宣布,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已就伊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

  自2003年2月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铀,伊核问题即浮出水面。此后数年间,伊朗同六国代表多次就伊核问题举行会晤,寻求解决方案。今年1月以来,六国与伊朗加快了谈判进度,伊核谈判进入冲刺阶段。截至7月14日达成全面协议,这场“马拉松”式谈判已经走过12年博弈历程。

  “伊核问题由来已久,各方分歧不仅仅局限在核技术本身和伊朗的核军事化能力层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伊朗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才是关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问题专家王联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本轮伊核谈判能够走向如此积极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谈判中最关键的美伊双方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在关键性问题上各有妥协和退让。

  对于美国来说,在经历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惨痛教训之后,美国已不能在中东重走武力干涉的老路。随着其自身战略的转移,美政府也希望能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中东,暂时让伊核问题处在六方协议的监控之下,有利于美国从本地区抽身,也可以通过框架协议的约束对海湾地区的盟友们有所交待。

  而对于伊朗而言,长期严厉的经济制裁已给其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造成严重压力,尽早摆脱制裁困境是伊朗需要在短期内跟美国达成协议的主因。

  根据路透社14日透露的全面协议内容,伊朗和西方国家在限制时限、解除制裁以及所谓的“毁约惩罚机制”的这些焦点问题上的确各有妥协。国际社会也对这份全面协议的达成做出积极回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4日发表声明赞赏谈判各方的决心和承诺。美国总统奥巴马、伊朗总统鲁哈尼也在第一时间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奥巴马称,该协议“切断”了伊朗获取核武器的各条路径,世界变得更加安全。鲁哈尼认为,协议满足了伊朗主要核谈目标,将“开启新视野”。

  “此轮伊核谈判达成全面协议,其最重要意义在于为国际社会防止核扩散的努力建立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式。”王联指出,这是自《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以来,第一份通过有效的制裁、施压和国际谈判达成的有地区性影响的核协议。将为其他地区尚待解决的核问题起到导向作用。此外,在海湾局势持续动荡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能够通过多边谈判的形式来有效遏制地区形势进一步紧张和恶化,并有了进一步改善的希望。

  第二,伊核协议可望加速美伊关系缓和的进程。美伊敌对已历时三十余年,尽管一纸协议并不能使两者“一笑泯恩仇”,但谈判过程中双方的积极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双方温和派政治精英之间构建信任关系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全面协议的达成也将对国际反恐行动有所助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殷罡分析认为,作为什叶派穆斯林国家,伊朗具有同西方社会一同反恐的天然身份,长期以来也一直是反恐的积极参与者和主要获益者,伊核协议的达成将使其更为活跃地配合、参加国际社会的反恐行动。如果伊朗能够肩负起地区大国的反恐责任,当然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和国际社会的期待。

  不过全面协议的达成并非意味着伊核问题划上句点。正如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所言,“协议的达成并不是工作的结束。”伊核协议能否得到通过、执行以及能否得到长期遵守还面临不少考验。

  首先,伊核协议需要两大谈判对手美国和伊朗国会的批准才能生效。面对两国国内保守势力可能出现的反弹,两国最高决策当局还需要通过民主协商谈判展开下一轮博弈;此外,协议还有可能将在短期内引起以色列、沙特等国的情绪性反弹,相信美国的下一步动作也会受到这两国的影响。

  但这份历经波折的协议出炉至少意味着漫长的伊核谈判进入了历史性的新阶段,也向国际社会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未来国际问题的解决将有更多可能通过外交协调和合作来完成,让共同协商和互利共赢成为外交努力的首选答案。(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