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共和党多位总统竞选人大打外交牌 被指祸福难测

2015年07月27日 09:5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美国威斯康辛州州长斯科特·沃克13日正式宣布竞选美国总统,成为共和党内第15个宣布参加2016年总统大选的竞选人。斯科特·沃克今年47岁,是美国政坛的一位保守派政治明星,在共和党竞选人的民意测验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前佛罗里达州州长杰布·布什。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的信息来看,美国共和党内已宣布的15位竞选人的竞选纲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外交上主张采取强势立场,支持干涉主义的对外政策,坚信美国是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在国内主张减少联邦政府对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干预。多数共和党竞选人在竞选中将大打外交牌。

  共和党一直攻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外交政策“软弱”、“失败”。有人指责奥巴马奉行的是“懦夫外交”,损害了美国的威信与实力;也有人指责他在外交上犹豫不决,来回摇摆,使欧洲、亚洲和中东的局势出现了混乱局面;有人甚至认为奥巴马在外交上“不作为”、“维持现状”、“应付了事”;还有人质疑奥巴马在外交上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个“大杂烩”、“平淡无奇”,从而使世界更加不信任美国。

  批评者指责奥巴马在叙利亚问题上先是划定“红线”,然后又不执行,这种“做法是个错误,在叙利亚和世界其他地方引发了严重的后果”;美国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以及支持乌克兰地方武装没有采取强硬态度;在打击“伊斯兰国”组织问题上奥巴马没有明确的战略。

  对此,美国国内有55%的人对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持批评态度,而在共和党内,批评奥巴马外交上软弱或优柔寡断的人达90%。因此,宣布角逐总统候选人的共和党竞选人中,多数都想通过推出强硬的外交政策来赢得选民的选票。在共和党看来,打外交牌是他们的竞选优势。

  从共和党第一个宣布竞选总统的特德·克鲁兹到共和党内最看好的杰布·布什都打算在竞选时打外交牌。杰布·布什今年6月前往德国访问时,就主张西方联盟要重整旗鼓,强硬应对俄罗斯。特德·克鲁兹则主张对付恐怖主义要采取进攻战略,坚决维护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然而,打外交牌是一支双刃剑。在美国选民中,有接近50%的人并不主张在外交上到处采取干涉主义政策。今年6月30日美国媒体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美国民众对奥巴马执政的满意率从5月份的45%上升到50%,是两年来的最高满意率,而不满意率则从5月的52%下降到47%,也是两年来的最低不满意率。奥巴马打破多年对古巴的封锁、与古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及与伊朗多年的核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而获得成功,使奥巴马在外交上大为得分。而杰布·布什坚决反对与古巴关系正常化,他还把与伊朗达成核协议称之为是一项“可怕的协议”,这对杰布·布什竞选总统很难说是有利的。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不久前发表的一篇文章说,在美国选民中,支持与伊朗达成核协议的人多于反对的人,而支持与古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人占63%,共和党候选人的立场明显地与民众的态度“背道而驰”。文章还说,抨击奥巴马总统外交失败眼前会使他们的政治演讲获得成功,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再说美国选民是否基于外交政策来投票还是个未知数,如果共和党人提出更多的经济政策而不是外交政策,可能会获得更多的选票。

  美国《华盛顿邮报》6月在一篇报道中说,共和党候选人提出重振美国的力量,加强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使美国再度伟大”,这些口头上的强硬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要做到,“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

  虽然许多美国人对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感到失望,但也有人认为,奥巴马的“退却”外交反映了美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在美国的历史上,每当美国经济出现困难时,美国政府都会在外交上采取收缩政策。英国《独立报》今年5月份发表一篇文章说,奥巴马兑现了他的竞选承诺,使美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脱身,美国在“幕后领导”了对利比亚的行动,奥巴马仿效英国议会拒绝干涉叙利亚冲突,在乌克兰问题上美国把大多数事情留给欧洲自行处理,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美国留有余地,奥巴马的这些做法是他的外交政策失败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奥巴马“是在以一种更为老练也可能更有成效的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2016年的总统大选中,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要想使美国重新回到“在世界上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时代已经是不可能的。在美国民众对于美国在外交上是应继续采取干涉主义政策还是采取“退却”政策存在较大分歧的情况下,美国共和党候选人主打外交上的强硬牌是祸福难测。(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徐长银)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