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多地水旱灾害频发 天灾背后凸显中小水利积弊

2011年01月29日 10:0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罕见大旱之下,北方的水利设施又在经受严峻考验。即使山东一些老旱区,抗旱水源、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等水利设施仍然捉襟见肘。

  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水旱灾害,近年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一轮极端天气再次提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基础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记者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

  天灾背后凸显中小水利欠账积弊

  如果不是因突然决口,成为2010年全国最严重的洪涝灾区,江西抚河唱凯堤,恐怕至今还不会进入公众视野。这次险情并非发生在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江大河”,却瞬间威胁到了十几万人口生命财产安全。

  中小河流已成为我国治理洪涝灾害的重点。自1998年特大洪水以来,我国七大江河治理力度不断加大,防洪体系基本形成,干流也足以抵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

  但绝大多数中小河流还从未经过系统治理,防洪标准低,许多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仅3至5年一遇,有的甚至根本不设防,对防洪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利部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小河流水灾损失约占全国水灾损失的80%。

  “先治理大江大河是对的。大江大河一旦出问题,后果更严重。”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省防总秘书长罗小云说,“但随着大江大河防洪能力的提高,下一步应在巩固大江大河治理的基础上,加强中小河流的治理。”

  与此类似的还有水库。在我国全部8.7万多座水库中,小型病险水库的隐患日渐突出。2010年汛期,全国垮了11座小型水库,核心原因都是年久失修。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我国已确立目标,力争通过5至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其中一项关键任务是,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同时,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治水方略“从小抓起”,专家认为,小水利的修复建设,面广线多,工程量很大。除财政增加投入外,如何通过管理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动民间力量的积极性,是一个重要课题。

  “经济视角”回归“公益定位”

  “小水利大民生。”记者在湖南涟源市七星街镇清明村看到,不到十年,这个曾号称“鱼米之乡”的地方,如今成了“没水喝的水乡”。天然泉水早已枯竭,23口山塘都已干涸,池塘底部长满了半米多深的野草。

  “我们这里原本缺什么都不会缺水。谁敢想,水却真成了关系生存的大问题。”村民夏耕文说。

  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短板。”

  “应改变以单纯经济思维看待水利的视角,强调水利建设的公益性质。”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束庆鹏认为,“水旱灾害影响越来越广,理应把水利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建说,对水利的战略地位要重新认识,不能就农说农、就水利说水利,定位准了才能说清楚为什么水利的发展主要要靠公共财政。

  专家强调,水利改革,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对公益性水利事业的支持首先应体现在财政方面。记者在江西、湖南等水旱灾区采访发现,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水利工程已经千疮百孔,还在勉强使用。

  专家们认为,应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着眼于当前的紧迫形势,应力争今后十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可以考虑的一个筹资方向,是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适当比例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

  扭转“临阵抗灾”的被动局面

  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因其突发性和强大破坏力,在水旱灾害中备受关注。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我国异常天气明显增多,极端暴雨频次明显增加,山洪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更加触目惊心,经济损失日益增加。

  多位专家认为,我国国土面积广大,气候、地质条件都很复杂,水旱灾害的治理难度极大。在加强治理的同时,还要学会顺应自然,应当重心前移,加强“事前预防”。

  有没有预防,效果大不相同。国家防总防汛一处处长黄先龙举了一个例子:河南卢氏县,2007年7月29日,特大暴雨山洪灾害造成90人死亡、失踪。而2010年7月23日,这个县再遭暴雨袭击,强度、量级、范围均超过三年之前,但当地政府吸取了教训,提前建立了雨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号、短信,迅速转移危险区群众,结果仅死亡3人。

  防灾减灾专家、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说,相对于近年来山洪灾害多发的形势,我国监测和预警能力总体上还偏低,信息发布不够及时,预案体系不够完善,群众防灾意识不强,这种局面亟待改观。

  西南地区去年发生特大旱灾,暴露出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预防不足。国家防总办公室抗旱一处处长冯琳说,西南地区原本湿润多雨,但水源工程和配置工程不足,配套引水设施缺乏,有水时留不住,要水时引不过去。西南5省区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只有10.2%,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国家防总办公室综合处处长万海斌指出,在硬件上,技术手段、人员设备已不能适应当前严峻形势;软件上,很多地方基础水旱数据不足,应急预案缺乏可操作性,形同虚设。

  多位专家建议,应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新华视点”记者李柯勇、林艳兴、姚润丰、陈黎明)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