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分析称中国应调整国家形象策略 防负面印象固化

2012年02月20日 12: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资料图:2011年初,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报广场户外大屏幕播放。中新社记者 孙宇挺 摄  

  中新网2月20日电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登赵磊、卢雅君题为《中国形象以及国际印象》的署名文章指出,在实际的对外宣传中,只有具体针对世界受众心理,沟通宣传才能事半功倍,以防止外界对中国负面印象的“固化”。

  文章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受到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长期致力于构建和平、民主、负责的国家形象,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妖魔化、边缘化、神秘化”中国仍是隐约的主题,国际社会的普通民众对现实发展的中国认识仍很滞后。

  文章指出,任何国家的国际印象都不会完美无缺,但要防止对国家负面印象的“固化”,因为要想修复“固化”的负面印象,难度极大、成本极大。因此,要防止有关中国的负面印象成为国际共识,更要防止其成为国际常识。

  目前,在外交政策方面,有学者评价,中国通过“经济外交”、“微笑外交”等方式与世界建立起一个超越社会政治制度、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关系,使得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缺乏一种价值基础。

  在社会氛围方面,外国人认为中国人过于“紧张、不自然”,他们觉得中国人总是匆匆忙忙,担心中国“由于匆忙而失去信仰”。

  文章指出,负责任的大国不仅要贡献物质产品,也要贡献精神产品,不仅要修炼自身,也要积极引导国际价值观。中国已经开始向国际社会贡献“和谐世界”理念、“和平发展道路”等公共产品,严峻的挑战是如何将中国的理想和信念“内化”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信仰和追求。

  在国人素质方面,对一般外国人而言,他们很难从相貌上区分东亚地区的中国人、日本人或韩国人。但目前,很多外国人依靠行为举止来区分上述国家的民众,他们认为凡是举止得体、庄重整洁、有礼貌的东亚人都是日本人或韩国人,与之相反则为中国人。所以,文化强国的衡量指标,不是全国有多少所高档的图书馆、体育馆,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提升国民素质和民族修养。

  对于刷新中国形象的应对之策,文章提出五方面建议:

  第一,要注重“对内宣传”与“对外传播”的区别:宣传重时机,传播重时效;宣传重观点,传播重事实;宣传可重复,传播讲新意;宣传讲重点,传播讲平衡。其中,对外传播应坚持“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相平衡的传播技巧。目前的现实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家丑不可外扬”、“报喜不报忧”,影响了国际受众对中国立场的接纳程度。因此,我们在坚持“正面报道”时,也要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尊重受众群体的心理习惯。

  第二,优化国家形象要考虑国际受众的接受习惯和价值偏好。中国人强调“和谐世界”的基本内涵,即国家层面的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同国际社会的接受习惯和价值偏好是有落差的。此外,要考虑如何让美好、抽象的理念“落地”,因为有地气才有生命力和活力;要考虑如何让“中国特色”成为“世界共性”,既不是“自娱自乐”,也不能“孤芳自赏”。与国际社会接轨是优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关键问题。

  第三,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就不同领域塑造各有特色的中国形象,也就是说国家形象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我们需坚持“受众者本位意识”,对不同的国际受众应“量体裁衣”体现差异性。具体来说,对西方国家,强调“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国家形象;对发展中国家,突出“正义捍卫者”的国家形象。在安全领域,塑造“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国家形象;在政治领域,塑造“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的国家形象;在经济领域,塑造“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共享全球化成果”的国家形象;在环境领域,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形象。

  第四,我们应向国际社会多提供具有“人情味”的新闻素材。据统计,绝大多数中国媒体的内容是属政治性很强的报道。但是,国际受众更喜欢听故事,而不是讲道理;更喜欢感同身受,而不是受教育;更喜欢从平凡中发现生活的美、从繁杂中体会简单和单纯,而不是在复杂和繁琐的“说教”中提升觉悟。因此,在对外传播时要尽量淡化政治色彩,提升社会新闻的报道比例和深度。

  第五,对中国传统文化“解密”。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无疑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文化资源大国并不天然等同于文化软实力大国。文化软实力只有在能对他国产生持续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而且好奇不是吸引力。在一般外国民众眼中,中国神秘难以理解,他们感觉“越试图了解中国,就越不了解中国”,从而放弃了对中国“持久学习的兴趣”。因此,外国人总是将中国文化的神秘感,扩展到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全部领域,并贴上“神秘感”、“它类异族”的标签。对此,要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亲和力,避免被外界“神秘化”,即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解密”。

  文章最后总结称,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有内外两大层面:一是现实中国,二是镜像中国。中国形象与国际印象的落差越小,国际社会对华错误知觉的几率就越小,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双边关系就不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互动螺旋状态。

  因此,应主动了解国际受众的认知喜好,要有针对性地“投其所好”,根本目的是塑造国际社会对华有利的“认知偏好”,营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当前,对中国看法消极的主要是欧美等西方国家,它们并不能代表全世界。但是,中国的确需要认真学习在全球舞台如何展现自己、如何赢得国际民心。

【编辑:邓永胜】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