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立碑歌功颂德,应在心上而非石上

2012年02月23日 14:5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湖北省去年底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已经进入尾声。据说由于成绩显著,当地老百姓“呼吁立碑”,于是湖北省水利厅随后发布文件响应,对塘堰整治立碑的规格、内容都作出统一要求。当地在立碑上似乎表现得很饥渴,甚至连起码的矜持与推辞都没有。(2月22日《南方日报》)

  在人们的印象中,能够立碑的一定得是做了非常了不起的贡献,比如大禹治水等。这些贡献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人们为了纪念这些贡献,自觉、自发、主动地去立碑,用书写传奇的方式歌颂那些丰功伟绩,让其流芳百世,让后世也来感受或者品味这些贡献的价值。所以,立碑从来都应该是别人有感而发的举动,而不是有关部门有文要发的行为。而且真正有功之人,往往不屑于是否立碑。尤其对于像大禹等人,是否有功,世人自有判断,立碑只是口碑的一种表现。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如果强行立碑,反倒不好。

  白居易就在他的《立碑》中表达,“立碑未必可留名,品德高尚,施行仁政才能流芳百世。”白居易的这首诗用在湖北省“三万”工程上,似乎很贴切。也许他们确实是干了点事情,确实给一些地方的水利建设带来一些改变,但这些改变是否真的到了立碑的境界,取决于老百姓的态度。纵然真有老百姓“呼吁立碑”,作为当事部门也应该表现出基本的客套,甚至应该拒绝。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歌词所唱“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如果湖北省的三万工程确实做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就算没有立碑,老百姓口口相传,也会让这些贡献流芳百世。

  是否立碑只是一个形式,一切的关键还在于那些贡献是否真正在公众的心中有了立碑之地。(傅万夫)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