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佛山回应称“1个单位19个副局”属改革过渡期做法

2012年03月20日 05:4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20个;区市场安全监督局:14个;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14个;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13个;区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9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8个;区经济促进局:7个……

  近日,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区级大部门的领导职数情况遭网友“围观”,一时舆论哗然。

  3月18日,佛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示网友反映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属于大部制改革过渡时期的做法,需要通过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和组织人事制度等配套改革逐步优化。从全市来看,各区的局领导职数总量比改革前仍减少了一成以上。

  大部制改革出现“副局扎堆”

  整合后的大部门承担职能较多;因工作协调需要兼职领导多

  该负责人解释,高明区出现“一正N副”现象有三大原因:

  一是整合后的大部门承担职能较多。如改革后的高明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是由改革前的原市国土资源局高明分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人民防空办公室的职责,原市城乡规划局高明分局具体建设规划报建职责,原区水务局除污水处理行政管理的职责,区科技局地震工作的职责,原区交通运输局的交通建设职责,原区城市综合管理局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职责等8个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而成。

  二是改革中涉及的单位多。原有单位的正职改为副职,副职改为局务委员。从全市来看,各区的局领导职数总量比改革前减少了一成以上,但确有少数单位因为管理范围广、职能多、办公场地分散和职责分工需要,目前领导职数相对较多。

  三是因工作协调需要兼职领导多。高明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共有4名班子成员兼任区委、区政府副秘书长及区三旧办主任等职务。同时为方便对外开展工作,局务委员对外统称副局长,副局长对外统称常务副局长。

  大部制改革成效不容否定

  但在具体运作上碰到不少问题,干部晋升空间等矛盾需要进一步解决

  据了解,作为广东省的试点,早在2009年,佛山市顺德区即采取党政群联动方式,推进了大部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2010年5月,全市按照顺德模式在其余四区全面推进改革,同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通过简政放权扩大区级权限,通过转变职能理顺权责关系,通过体制创新完善监督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行政效率大幅提升,运行机制得到创新,机构设置综合精简。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也降低了社会管理成本,方便了市民办事。譬如房地产证和港澳出入境通行证的签注都可在镇(街)直接办理。  

  不过,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作,大部制改革在具体运作上也碰到了不少问题,如行政管理主体变化及综合执法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上下级部门的工作衔接需要进一步理顺,干部晋升空间等矛盾需要进一步解决。

  广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党建专家梁宏指出,“高明现象”是典型的增量改革。我们不能把改革理想化,更不可能指望改革一步到位。“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这是典型的官员只能上不能下!”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教授却认为,大部制改革不让一部分领导干部利益受损,虽然合乎常情,但会对改革的评价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这样做客观上会使年轻人失去上升的机会。

  治本之策在于打破“官本位”

  要扩大公务员聘任制试点范围,完善绩效考核,促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尽管‘一正N副’是大部制改革的产物,但一个单位19个副局毕竟不是能摆在台面上的事。”顺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副局”向记者坦陈。

  “杜绝‘一正N副’现象,根本办法还在于继续深化改革,彻底打破‘官本位’。借用一位领导干部的话说,就是改革既要发生物理变化,更要发生化学反应。”佛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指出,大部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探索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最终建成小政府、强政府,建成大社会、好社会。目前,佛山市率先开展的区级大部制改革已初步搭建起目标框架,下一步除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就是要进一步创新人事制度,全社会共同推进。

  该负责人说,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大部制改革必须解决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必须以人为本。鉴于区级大部门改革后面临的一系列人事难题,要积极探索干部职级与职务分离的制度,实行工资待遇和职级挂钩,探索建立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公务员职务序列和管理办法,彻底打破“官本位”,从根本上解决干部激励问题。创新制度设计,在源头上把住“编制”的闸门,让副职的设置、人数与流动都有明确的依据。同时积极扩大公务员聘任制的试点范围,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促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增强公务员队伍活力。本报记者 罗艾桦

【编辑:邓永胜】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