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江西省长鹿心社:绝不能为保增长侵害农民利益(3)

2012年03月20日 10:54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江西人的期待

  当然,鹿心社在江西面临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2011年,江西省城镇化率仅为45.7%,这意味着江西有多达2400万以上人口仍然在农村,发展压力巨大。同期,全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江西省城镇化率要达到52.8%,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增加城镇人口55万。

  他坦言,这并不轻松。

  但毫无疑问,在接下来的数年中,江西将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阶段,同时,江西也将积极扮演承接产业转移的角色加速发展经济。

  如何从全局上处理好此过程中因征地和拆迁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如何缓解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承担着商品粮输出重任的农业大省江西,这仍然会是棘手的问题。

  鹿心社曾在国土系统履职24年,30岁起从国土部副处长位置上一路升迁,历任耕地保护司司长、副部长,有丰富的涉及土地问题的政策能力和工作经验。在国土系统任职期间,他屡屡强调“集约节约用地”,亦多次表示“绝不能以保增长为名,侵害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外界认为,从经验上看,在这样一些棘手问题的处理上,他能在全局上作出很好的平衡和把握。

  江西人仍然在观察这位新省长,当然也对他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能带领江西脱离欠发达的行列,更希望他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避免社会矛盾的累积。

  对话江西省省长鹿心社《中国经济周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经中央政府批准实施的国家级战略,江西省在落实这个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如何真正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鹿心社: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有一个思路: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之路,这是本质要求。

  按照本质要求,我们首先是强基础保生态,着力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优势。第二,昂龙头,强经济,着力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第三,建机制,促协调,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给了一些先行先试的政策。我们将利用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在新机制新体制上做大的改善,努力走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统一相协调的路子。

  我有信心,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江西的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周刊》:您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努力建设红色旅游强省,深入发展红色旅游。那么,接下来,这些工作将如何推进?

  鹿心社:第一,我们要做好大旅游的顶层设计和谋划,更好地把生态的优势和厚重的文化结合起来,游客到了江西不只是游山玩水,而是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能够了解江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育。第二,我们要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家来了,但来得快,走得快,我们希望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之后,游客来了之后能待下来,四处转一转,买买东西。第三,提升我们的旅游服务水平,提高接待的能力和导游素质水平等等。我相信,采取相应的措施,江西的旅游一定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如同您所说,江西的发展面临双重压力,您如何破解这双重压力?

  鹿心社:首先,发展不足仍然是我们的主要矛盾,因此加快江西的经济发展,使我们的经济实力更强是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第二,要着力保护好江西的生态环境。我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把优美的生态环境破坏了,我们将对不起子孙后代。因此,我们在产业的规划上要求,凡是高耗能、高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产业不发展,在具体项目上严把环评关,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上。我们要形成一种新的机制,保障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第三,大力改善民生,去年江西的财力并不宽裕,但是我们整合统筹了350亿元的资金,办了66件民生的实事。今年,我们统筹500亿元的财政资金,要办70件实事。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宽裕和幸福。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江西的省长,您认为在下一波的经济发展中,与其他中部省份相比,江西有哪些优势?

  鹿心社:江西当然有很多的优势,除了我一直在强调的红色资源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农业也是我们很大的优势,建国以来,江西是连续不断地向外省供应商品粮的省份之一。江西也有很好的区域优势,毗邻三个重要的经济区,长三角、闽西、珠三角,当然,江西还有独特的生态优势……(记者 郭芳 董显苹)

【编辑:张尚初】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