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叶小文谈信仰之惑:现代化要靠信仰力量支撑和推动(3)

2012年04月02日 10: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人类精神的自律

  人如果在金钱面前什么都不管不顾不怕不敬了,人就病入膏肓了;社会如果利令智昏恬不知耻肆无忌惮之徒比比皆是了,社会就危在旦夕了!如果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整个社会的健康肌体就会被侵蚀和损害。一个国家,什么时候也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道德诚信。金钱的泛滥能使信仰沉睡,官场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市场的失信能使社会畸形。信仰的动摇是危险的动摇,信念的迷茫是最大的迷茫,理想的摇摆是根本的摇摆,思想的滑坡是致命的滑坡。在信仰的荒漠上,立不起伟大的民族。

  再放眼全球来看,今天的生态性、社会性的灾难很多都是人类自身的失范造成的。如贫困、饥荒、疾病、腐败、战争、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恐怖袭击、邪教肆虐、黄赌毒、自然灾害等等,都与人类的无休止活动密切相关。这些情形的背后,更深刻的根源则是现代人思想观念上缺少了敬畏和因果的信仰。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研究“信仰—敬畏—自律(道德的自我规范)—他律(公德、法规)”这一链条中相辅相成的内在规律,给信仰、敬畏留下发挥作用的空间。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人之所以能“自律”,是因为人有敬畏之心的“他律”。这个“他”或许看不见却总在你心中。这个“律”可以支配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支配。“守信”所以能“守”,是因为心存“敬畏”。

  人应该不怕鬼神,但不能没有敬畏之心。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不能没有精神信仰,没有“敬畏”。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看来,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迫使人们去敬畏、信仰它。这种敬畏,说到底是盲目、不可取的。但历史唯物主义者并不反对人要有敬畏之心、有慎惕之虑、有精神追求。

  陈毅诗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常有敬畏之感,才能常怀律己之心。常有忌惮之虑,才能常思贪欲之害。常有人民之念,才能常修为政之德。

  金融危机要防,信仰危机也不能不防。市场经济要搞,道德准则不能丢掉,“市场社会”不能搞。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包括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千方百计去劝导人们建立诚信、纯洁信仰、追求理想,抵御拜金主义的诱惑和冲击。但凡真善美的事物总是相通的,不论它们以东方文化观念还是西方文化观念衡量,都有相同的地方。

  信仰者,信,要感恩;仰,要敬畏。信仰的普遍确立要靠榜样引领,譬如北辰,众星拱之。尤其当老师的要为人师表,当干部的首先要戒惧敬畏——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就要常具敬畏之戒。

  信仰是民族的根。我们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不能总有信仰危机。如何使人从信仰危机中摆脱出来,澄清信仰的真实根基和意义,重塑当代信仰精神,从而赋予人生以真切的意义感和终极的价值关怀,就成为当代人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说, “人,在发觉诊治身体的药石业已无效时,才能急着找出诊治心灵的药方。”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体现民族精神的信仰力量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

【编辑:张尚初】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