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智库和商业团体呼吁尽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2012年04月13日 05:5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美智库和商业团体呼吁尽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没有什么比这更能释放善意”

  美国智库凯托研究所贸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伊肯森11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表示,避免与中国的贸易战,是美国贸易政策应优先考虑的事。他呼吁美国释放善意,尽快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给予中国贸易上的公平对待,以促进两国的共同利益。

  中美贸易互惠互利

  伊肯森对本报记者表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之间,有一些贸易争端并不奇怪。然而,2009年对美中贸易摩擦来说,是个转折点。一方面美国经济在2009年严重衰退,失业率攀升、财政陷入危机,而中国却保持了接近两位数的增长。一些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在反思“美国到底怎么了”的时候,也在为自身的政策失误寻找替罪羊,质疑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是不是太纵容了。

  伊肯森强调,美中贸易是互惠互利的。越来越多的美国国内就业依赖于跨国合作和全球供应链。他举例说,现在通用汽车在中国的产量比其在美国本土的产量更大,苹果公司的电子产品也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伊肯森引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价值中,大约50%是在中国创造的,而其余50%是在美国、日本、欧洲、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创造的增加值。

  美中贸易给美国带来的好处,不能光看贸易盈余状况。但一些美国人看不到这一点,而是怀疑自由贸易的好处,将美国描绘成中国“诡诈”贸易政策的牺牲品,列举中国“罪状”,包括货币操纵、倾销、补贴、盗窃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移、歧视性自主创新政策、出口限制等,称这些妨碍了美国对中国投资和出口,影响了美国制造业和创造就业。伊肯森说,大选年里政治人物出于选票等原因,推出具有挑衅性的政策,对美中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美推动贸易执法是挑衅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对中国轮胎征收特殊保障关税,这是历史上美国总统首次签署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伊肯森认为,尽管美方辩称这是在推动贸易执法,但这种政策很容易被视为挑衅。

  伊肯森认为,美国今年成立的贸易执法部门公开将矛头指向中国。同时,正在进行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也是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制衡中国的工具。该谈判由美国国务院提出,而不是由商务部或其他经济管理部门提出,显然美国在谈判中出于安全和外交方面的考量胜过对经济利益的考量。伊肯森还列举数据指出,截至目前,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提起13项诉讼,而中国仅提出6项诉讼。美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限制中国产品进口达110多项,而中国仅有20项此类措施针对美国。

  伊肯森指出,对美国大众来说,明智的政策是避免与中国的贸易战,采取措施减少与中国的摩擦。他说,美国有政策选项来避免美中经贸关系紧张发展到失控的地步。例如,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美方最迟必须在2016年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目前,没有什么比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更能释放善意了。与其等到2016年,为什么现在不做呢?”

  美中可以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艾琳·恩尼斯在同一会议上表示,与中国做生意,对美国经济和就业创造至关重要。

  恩尼斯说,中国是美国企业非常看重的具有极大增长潜力的市场,这次经济衰退,中国市场是最大亮点。她说,美国在中国的投资实际上也在支持美国国内就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240多家会员企业中,一部分在中国生产,出口到美国,一部分在美国生产,出口到中国,但总体上这些跨国公司对中国是有净出口的。

  恩尼斯以美方同中国就“自主创新政策”的协调为例,说明双方通过对话可以解决彼此关切的问题。对于将要举行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恩尼斯对本报记者表示,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对话不是单向的,美国企业关注中国政府采购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监管政策透明度、服务业市场准入等,而中方关切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美国出口管制,以及美国频繁使用贸易救济措施等,相信对话能减少美中贸易的摩擦。记者 吴成良

【编辑:吉翔】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