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投入10.5亿科普惠农兴村 引入科技增收致富(2)

2012年05月21日 11:08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让我们来看看,这10.5亿到底撬动了什么?

  撬动之一:帮助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要致富,必须要靠科技。然而,很多农民对科技“又爱又怕”。爱的是,这些年科技让农民尝到了不少甜头,怕的是,科技五花八门,不知道哪个学得会,哪个效果好。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正是为农民树立了一大批在农民身边、依靠科技作出成绩给农民看、有能力和热情去传播科技、带领农民一起干的领路人。四川省德阳市种鸭养殖户刘昌义说,“我一年散养一两千只本地鸭,一只鸭苗能卖一块五,一年最多能挣4万元。孵抱养殖专业技术协会推广的M18杂交鸭,一只鸭苗可卖4元。去年我家4000只种鸭,赚了44万元”。2008年,黄许孵抱养殖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增强了协会在当地的公信力和进一步开展科普示范的积极性,协会推广的新品种大幅提高了养殖户的效益。2010年,该协会的1850户会员平均纯收入达4万元,户均增收6000元。

  受表彰对象不仅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还把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组织起来,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解决了单个农户产品销不远、进不了大市场的问题。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有个花溪区盐菜协会,它广泛与食品加工企业联系,先后与贵州天奇、一袋食品、叶大食品、中意食品、古镇风味食品等企业达成协议。由于质量好,信誉高,最终赢得了市场。五年来,与老干妈公司签订了近2万吨供应雪里蕻的订单协议。156名会员家庭人均年纯收入7100元,高出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45%。

  撬动之二:引领农民更多享受科学生活

  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引导下,农民不仅腰包鼓了,生活各方面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乡风更加文明了。在这些受表彰对象所在的乡村,建立在依靠科技共同致富基础上的邻里关系、人际关系更加和睦,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越来越多。辽宁省普兰店市元台镇利兴村蔬菜协会,使用奖补资金20万元和镇政府所支持的170万元,建立了辽宁省第一家农民科技文化培训中心,常年开展科普活动,传播科技和文化,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大田柿花协会的带动下,当地出现“四多四少一提高”的现象,即:热心学科技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忙生产经营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家庭邻里和睦的人多了,打架斗殴的人少了;崇尚科学树新风的人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少了;农民群众的科学素质和文明程度普遍得到提高。

  生活更加健康环保了。江西省上饶德兴市黄柏乡沼气专业技术协会,将沼气建设与农业生产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四位一体”和“猪—沼—果(菜、鱼)”等生态模式。会员在养猪厂建造沼气池,利用沼液种植青饲料,饲养生猪,同时在养生猪厂旁种植水果,此外还利用沼气灯照明,生活做饭也采用沼气,减少了能源消耗,减少了疾病传播,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村容村貌得到改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受表彰协会、基地的标准化生产,让农民知道了什么是保质期、知道了什么样的产品质量好,广大农民懂得了:生活富裕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过科学健康的新生活。

  民主意识加强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的农技协是全国农技协的优秀典型,建立健全了协会的规章制度,落实会员对协会的决策权和监督管理权。会员也在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共同管理协会事务的过程中,自身民主意识和民主管理水平也逐步提高,对促进农村的民主化进程,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作用。

  撬动之三:促进支柱产业形成和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差异较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对象都是长期扎根农村、农民当中的组织或个人,他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积累,能够准确针对当地特色资源,选好适宜产业,掌握适用技术,通过广泛的普及推广,为区域支柱产业的形成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受表彰对象在得到中央财政的奖励支持后,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和社会影响力,将品牌经济做大做强,助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例如,在安徽省肥西县花木协会的示范带动下,全县从事苗木生产的农户已达3.7万户,占全县农户的26%。生产花木品种六大类、4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一个小小的农技协在全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的助力作用,将“小苗木”做成了“大产业”,苗农人均纯收入达8900元。在河北省卢龙县,有个甘薯协会,它利用2007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推广甘薯新品种和新技术,在3年时间里带动全县甘薯种植面积达到22.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近50%,年产鲜薯4.6亿公斤;协会积极发展甘薯加工,延长产业链,年加工淀粉10.2万吨、各类薯制品11.8万吨、白酒和酒精1.76万吨,薯类生产加工增加值2.2亿元,形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2006年—2010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对象注册商标3000余个,2011年注册商标1223个,有力地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的产业化和营销水平的提高。

  结 语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要使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内在的动力在于提高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学科技、用科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表彰对象,通过“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主动学,农民学有所成后,继续辐射示范更多人。同时,这一计划以独特的方式,把科技要素引入农村,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像星星之火,引领了一条独特的科普惠农之路——也许,这就是对“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六年实践的最好诠释。(记者 胡其峰)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