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称上合组织不带对抗基因 上海精神是普世价值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6月11日 17:36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瞭望》:上合组织的平衡力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十二次元首理事会于6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上合组织进入第2个十年的首次峰会,在这个年轻的地区国际组织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历史,特别是重大历史往往是瞬间创造的”

  2001年6月15日上午9时许,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宣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开幕。他说:“今天,公元2001年6月15日,将载入史册。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将宣告欧亚大陆一个新的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我们六国在深化合作的道路上迈出的历史性步伐。”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是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新千年,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大事件。它的诞生要追溯到“上海五国”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1989年5月,中国和苏联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同年11月,中苏开始就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问题进行了谈判。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同前苏联7000多公里的边界变成了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的共同边界。

  经过7年22轮谈判之后,各方就协定全部内容最终达成一致。1996年4月26日,五国元首齐聚上海,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次年,又在莫斯科达成裁军协定。

  1998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五国的合作不应仅限于边界问题,还要包括经贸合作以及打击“三股势力”。这一建议得到各国的赞同。由于五国元首首次会晤在上海举行,哈媒体首先冠之为“上海五国”的称谓。此后,五国元首每年都要会晤,轮流在各国首都举行。

  2001年“上海五国”峰会五周年的时候,轮到中方做东。关于“上海五国”机制如何发展,中方最初考虑继续推进“上海五国”进程,与各方共同致力于今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后经多次深入讨论,决定一步到位,成立国际组织。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宣布成立。国际政治词典中从此增添了一个崭新的词汇。

  2004~2006年任上合首任秘书长的张德广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主要考虑,这个框架在政治和安全上不仅符合我国利益,也符合地区各成员国的利益,并与“上海五国”进程衔接,如不抓紧定位升级,可能流于形式,不了了之。

  三个月后,“9·11”事件发生。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摧毁了塔利班政权,并加大了对中亚事务的干预力度。“如此前没抓住机会,也许永远不会有上合组织了,所以历史,特别是重大历史往往是瞬间创造的。”张德广说。

  上合组织成立后不断加强机制建设。2002年通过宪章,明确了该组织的宗旨和任务;2004年上合组织秘书处和地区反恐机构正式启动,这两个常设机构为协调成员国各项活动提供了机制保障,并对上合组织框架内各项决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2007年签署《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该组织发展奠定了更加牢固的法律基础。

  上合组织还建立起从国家元首到部长,再到工作组的多层次会晤协商机制,合作领域涵盖安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紧急救灾和农业等各个领域,为推动成员国在这些领域的合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上合组织影响力不断扩大,上合组织先后制定了观察员国机制和对话伙伴国机制。同时,上合组织还与联合国、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东盟等国际组织建立起沟通合作机制。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在接受本刊驻比什凯克记者书面采访时说,值得强调的是,上合组织成立十余年来不断取得进步。随着全球政治和经济不断发生变革,上合组织的活动领域也不断向应对当前挑战和威胁转移,新的合作领域随之出现。

  “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上合组织是一个有影响力的重要国际组织。”阿坦巴耶夫说。

  “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上合组织成立初期,西方舆论对之或者迷惑不解,或者视而不见,或者根本不称之为“一个组织”,同时竭力渲染上合成员国之间,特别是中俄两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断言它不可能发展成一个真正的国际组织,进行有效的合作。美国有个俄罗斯和中国问题专家,谈到上合时曾用了这样一个词:“nothing”(什么都不是)。

  “现在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上合组织的中亚,也不能想象一个没有上合组织的欧亚地区,也不能想象一个没有上合组织的国际社会。”张德广说。

  张德广指出,上合组织填补了冷战后欧亚地区出现的地缘政治和安全“真空”,在稳定地区局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冷战之后,这里先后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区域合作组织,一个是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一个是上合组织。“独联体的历史功绩主要是抑制了苏联解体后民族、宗教和领土矛盾的激化,上合组织实际作用则在于遏制了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的蔓延。”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万成才表示,冷战后欧亚地区形势的发展是催生上合组织的地缘政治因素。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西方执行的遏俄弱俄政策不满,转而推行独立的对外政策,旗帜鲜明地支持世界多极化理念,并在中亚地区与西方展开激烈角逐。2000年,普京接替叶利钦执政,俄罗斯国内政局趋向稳定,经济发展恢复活力,开始谋求大国地位。

  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对地区安全和稳定构成现实威胁。

  同时,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给地区各国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各国切实感到必须加强区域合作才能有效维护本国的独立和主权、发展利益。

  当时,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在发生着快速而深刻的变化。朝鲜半岛局势时紧时松,变化莫测。“台独”势力活动猖獗,台海局势动荡不定。“疆独”分子对中国西北边陲的安全构成威胁。本地区各国与区外大国的关系大幅调整。这些因素促使中国日益重视周边环境,增强了外交的周边意识。而世界各地纷纷出现不同的区域合作组织,也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起了参照作用。

  “上合组织启动了欧亚区域合作进程,改变了该地区传统的地缘政治运行规则。”张德广指出。

  20世纪中叶,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先后孕育诞生了欧盟和东盟两大区域组织。这是当代地区主义在这块大陆上进行的重要尝试。相比之下,处于欧盟和东盟之间、曾长期禁锢在冷战的“铁幕”之下的欧亚大陆纵深地带,先后经历的结盟和对抗,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合作。

  如果说欧盟和东盟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它们的地域、文明和经济发展水准的高度一致性,欧亚大陆纵深地带所特有的地缘、文明多样性(中亚地区是中华、伊斯兰、斯拉夫和印度四大文明的交汇点)和市场经济及信息工业发育的落后性使得在这里构建任何区域合作机制似乎都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而上合组织的诞生使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有了上合,这些国家就有参与国际合作的平台,整个地区永远向世界打开,封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亚欧地区内,形成上合组织这样的合作局面是值得庆幸的。中亚各国、俄罗斯、中国成功地坐到了一张谈判桌前,该组织目前运转相当成功。尽管它在许多方面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但不应操之过急。因为欧盟也是花费了50年的时间去实践一体化进程。”俄罗斯外交学院院长叶夫根尼·巴扎诺夫在接受本刊驻莫斯科记者采访时说。

【编辑:张志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