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华每日电讯:“刘洋故里”热背后的发展焦虑

2012年06月19日 14:5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纵观各家媒体对“神舟九号”的报道,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本来这次共有三名宇航员一同升空,但女航天员刘洋的“风头”和知名度,却明显盖过其他两位宇航员——不少人连其他两个人的名字都不知道。

  出现这种局面,与媒体报道时的“议程设置”有一定关系。毕竟,刘洋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位女宇航员,这也是发射以前那些火箭时所没有的“亮点”。

  不过,刘洋这段事件的曝光率异乎寻常地高,与刘洋的故乡河南省林州市也有密切关系——他们正准备将“中国首位女宇航员故里”作为新名片。

  从媒体报道可知,当地政府对刘洋的宣传非常重视:5月23日,林州市主要领导就通过各种途径,开始寻找刘洋与林州的关系;6月10日和11日,林州市五龙镇政府先后召开两次专题会议,并成立“刘洋宣传工作接待组”,安排专人专车制作标语和接送记者;“中国首位女宇航员故里”的标牌,也已经挂在了五龙镇泽下村的村口。可实际上,林州市五龙镇泽下村仅仅只是刘洋的户籍地址,并非她生活的主要舞台,她仅在6岁时回乡探过一次亲。

  肩负着宣传使命的地方媒体,掀起了一波报道刘洋事迹的热潮。他们将镜头对准刘洋的亲戚、老师、同学、邻居,试图独家展现这位“神女”鲜为人知的一面;他们将刘洋父母所在的小区围得水泄不通,他们让刘洋的家乡“比过年还热闹”;最夸张的一个细节是,刘洋72岁高龄的五爷爷,因不堪被媒体逼着一遍又一遍地讲述与刘洋有关的零星回忆,最终无奈地离家出走“躲”进了山里。

  一人出名,人人沾光。翻看微博网友的评论,很多人都觉得刘洋家乡的反应有些“夸张”,还有一些人则对这种“搭便车”式的宣传冷嘲热讽。客观评判,从林州市到五龙镇再到泽下村,在宣传刘洋这件事上,表现得确实有点过于“热情”。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加以思考,我们对当地政府的这种“夸张”,可能会多一分理解。

  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有机遇才行,然而,发展资源相对薄弱的林州市,除了上世纪60年代因“红旗渠”出名过一次之外,几乎再也没有任何能够引起外界关注的亮点,过去几十年也几乎没出现过什么名人。刘洋被选为首位女航天员,对当地政府而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从当地政府稍显“夸张”的宣传背后,不难看出那种急迫的发展焦虑——就像一个在沙漠里缺水很久的人碰到一小块绿洲。

  由此推及以往我们见过的很多新闻,一些地方政府为城市营销而绞尽脑汁,甚至将“神话人物故里”这种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其实与林州市面临的困境是类似的。在中国,像林州这样的地方有很多——它们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没有太多可用于旅游开发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没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它们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洼地”。

  相较于那些一线二线城市,这些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的发展,面临更多的瓶颈,也有更多的现实难题。从这一点来看,“女宇航员故里”这种宣传,固然有几分荒诞,但热闹背后的经济困境和发展焦虑,其实非常值得理解和关注。

  不过,“洼地”要实现突围和赶超,靠炒作式的剑走偏锋,即便可能会有短期效益,也终归难以持久。真正可持续的战略,一方面也在于上级政府能够在政策和投资方面有所倾斜——对发展“贫血”的地区,不仅不应抛弃,反倒应该做好必要的“输血”工作;另一方面,也在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激活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竞争力,找到能够持续的“造血”机制。(易艳刚)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